【中亚书评系列之七】《国家的声誉关切:以哈萨克斯坦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为例》

日期: 2019-06-13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文献来源】Saipira Furstenberg, “State Responses to Reputational Concerns: the Case of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in Kazakhastan”,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37, No. 2, 2018, pp. 286-304.

【作者简介】塞皮拉·弗斯腾伯格(Saipira Furstenberg),德国不莱梅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政治学讲师,主要研究全球治理、威权主义、安全问题和侨民政治等。

一、研究背景

自独立以来,石油业始终是推动哈萨克斯坦国内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包括石油在内的自然资源,不仅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为政府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不过,在政府向这些公司征税过程中,由于缺乏透明度及问责制,哈萨克斯坦陷入“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的窘境。该现象在哈萨克斯坦具体表现为: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部门普遍存在资源管理体系薄弱、小集团利益群体从中谋取私利等问题,导致普通民众难以从丰富资源中获得收益。为此,普通民众有时会通过举行抗议和游行示威等活动表达相对剥夺感等不满情绪,进而危及哈萨克斯坦的政权稳定性及合法性。

鉴于此,哈萨克斯坦2004年加入了《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EITI),以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并对政府财政利用状况进行监督,进而让普通民众分享资源红利。该计划由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于20029旨在通过鼓励以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为收入的国家提高透明度和加强责任追究制,以减轻因管理不善而引发的潜在负面影响,从而使相关行业的收入成为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为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作出贡献。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论文结构

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每年都能获得来自能源(石油和天然气)、采矿等自然资源部门的巨额收入,但这些收入中的相当部分被政府人员攫取,而大多数普通民众无法分享丰富资源带来的收益。弗斯腾伯格通过对哈萨克斯坦《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成员进行一系列半结构式访谈,旨在考察哈萨克斯坦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的原因。

访谈于20155月至6月在阿斯塔纳和阿拉木图进行,主要访谈对象包括民间人士、捐助机构人员、国家官员和采掘业工作人员。此外,也包括对《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主要利益相关方的非正式对话。在访谈文本的基础上,弗斯腾伯格通过利用nvivo软件工具对访谈数据进行了分析。

论文前两部分介绍了国家声誉的概念和《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的作用。第三部分考察了影响哈萨克斯坦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的因素,着重说明了《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在国内政治层面对哈萨克斯坦领导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论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该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二是在哈萨克斯坦如何将一种全球治理规范转化为国内政治实践的。最后一部分反思了《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及其“一刀切”的方法在威权政治体制下的运用。

、主要观点

文章认为,国家面临的高声誉风险是迫使纳扎尔巴耶夫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国际倡议的主要原因。所谓的“国家声誉”,指该国政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的形象和合法性。在国际层面,国家一旦形成负面形象,将制约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在国内层面,政府人员的不法行为会侵蚀民众的信任以及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甚至威胁政权生存。

就哈萨克斯坦采掘行业而言,涉及总统家族及其幕僚的几起引人注目的腐败案件,以及年发生在哈西部的扎瑙津民众抗议事件,对纳扎尔巴耶夫领导下的国家形象和政权合法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缓解公众的消极情绪,以及出于对国家声誉受损的担忧,哈萨克斯坦政府决定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并遵守相应规范,以修复和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声誉,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生存。

哈萨克斯坦政府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的部分目的在于打击采掘部门的腐败,并表明国家对解决采掘部门腐败问题和与让公民分享资源红利的决心和承诺。不过,哈萨克斯坦政府加入该计划更重要的目的,是以此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工具,通过左右政治议程的设置,以维持社会稳定与政权合法性。

四、结论

国内公民、政治精英、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社会成员等不同群体均有维护与追求声誉的需求。哈萨克斯坦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的案例表明,政府人员的失当行为会消解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正如哈萨克斯坦国内采矿业腐败丑闻引发的社会动荡对纳扎尔巴耶夫政权合法性造成的冲击所表明的。就此而言,哈萨克斯坦之所以选择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国际倡议,主要是出于修复受损的国家声誉与维护政权合法性的考虑。

本文的案例分析还表明,尽管在国际层面《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的执行存在标准化模式,但成员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国家可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细则。由此可见,国际倡议的扩散进程并非单向的,而是受倡议推动者和倡议接受方互动的影响。从实施效果来看,批准和实施《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并未有效解决哈采掘行业存在的腐败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受哈萨克斯坦国内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制约,哈萨克斯坦政府并未落实《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中关于透明度的要求,该计划的实施仅为哈萨克斯坦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而这些诉求并不一定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解决。

本文揭示了全球治理规范规范接受方之间的矛盾哈萨克斯坦政府善于借助全球治理规范服务于自身的政治需要,藉此展示一种愿意遵守国际规范的国际现象,以达到提升政权合法性和保障政权生存的目标。其启示在于,研究者在评估全球治理规范扩散及其实施效果时认真考虑规范接受方所处的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校对:陈亚州、王术森

审核:曾向红

标签:
中亚问题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做客辽宁大学主讲“博雅学术讲座(第十五讲)”
  5. 【开卷有益】李亮博士所著《美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评析》一书出版
  6. 【对外交流】中亚所代表团出访乌兹别克斯坦 与多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 【科学动态】我所负责的国社科涉中亚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会在兰举行
  8. 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开幕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二】中亚小国的外交政策:以吉塔土三国为例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一】2014年阿富汗总统选举中的族群政治和政治暴力
  3.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评齐甘科夫2022年新著《俄罗斯现实主义》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九】莫斯科正在试图颠覆西方吗?
  5. 【中亚书评系列一百六十八】莫迪治下的印度与日本:嵌套的战略伙伴关系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七】俄罗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7.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六】塔利班政权重新掌权后阿富汗的未来展望
  8.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五】助推“新大博弈”:哈萨克斯坦、能源政策和欧盟
  9.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四】俄罗斯地缘政治教科书中的“阴谋论”
  10.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三】土—俄关系中的大战略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