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七】《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日期: 2024-09-14 来源: 原创 点击: ...
   

期刊信息:

·现用名:

2002年至今:《欧亚地理与经济》(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曾用名:1996-2002年:《后苏联地理与经济》(Post-Soviet Geography and Economics);1992-1995年:《后苏联地理》(Post-Soviet Geography);1960-1991年:《苏联地理》(Soviet Geography)

·目标文章类型:有关欧亚地区(广义的欧亚范围:中国、俄罗斯、东亚、中亚、东南亚、前苏联地区、欧洲)的地理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议题的原创性研究型文章,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地理学,同时也兼顾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

·影响因子:2022年影响因子3.8;5年影响因子3.6

《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65卷第3期

一、特刊:

1、流动的后社会主义公众:市民、空间与实践

作者:弗拉基米尔·斯吉布涅夫、陶里·图维金

摘要:本特刊导言的主题是 “流动的后社会主义公众”,旨在阐述后社会主义地区当前的流动政治与话语是如何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流动实践和基础设施交织在一起的。后社会主义地区当前的交通道路和政策充满了对社会主义遗产和资本主义现实的争议性理解。本特刊探讨了后社会主义地区的交通方案和选择如何迫使公民面对社会多样性、社会规范的转变、制度和常规、价值观、观念和传统。由于后社会主义转型涉及到正义、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以及对国家角色的理解,因此可以从这些地区发生的重要的流动地理学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在下述论文中,可以看到一种去殖民化的灵感,这种灵感挑战了对前社会主义地区的现有解读,因此超越了对这些地区转型经验的 “他者化”的分析。下述论文的作者们不再争论后社会主义是否仍然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而是认为这些地区兼具现代性与殖民性两重经历。在前苏联的边缘地区,城市流动塑造了社会—空间的争夺,从而使得现代性和殖民性的多重和冲突叙事清晰可见,并在不同程度上追踪了流动和固定两种情况,同时还考虑到了行为体、文化和物质的复杂组合。后社会主义视角旨在批判性地审视连续性和变化性,为当代问题提供了特殊的解释:流动的后社会主义公众是对过去的一种偏离和转变,但即便如此,与过去的密切关系仍被嵌入到了机制、物质和实践的多重连续性之中。

二、研究型文章: 

1、空中联通的崇高理想: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城市缆车网络中的意识形态

作者:苏珊娜·哈里斯·布兰德萨、戴维·戈吉什维利

摘要:本文研究了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十线缆车网络,其由苏联政府在1953-1988年间建造,格鲁吉亚独立后陷入废弃状态,2012年后又被部分重新启用。在苏联时期,第比利斯的缆车在城市(尤其是地形陡峭地区)大众交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意识形态层面也发挥了部分作用,比如支撑了苏联对公共交通的雄心,也为无产阶级工人群体提供了娱乐空间。在当下,第比利斯的缆车网络也反映了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目标,即吸引全球资本并促进第比利斯作为历史古城的旅游业。因此可以认为,第比利斯的缆车网络其实体现了格鲁吉亚政府对劳动、娱乐及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立场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该城市的“流动政治”(mobility politics)。本文通过描述第比利斯缆车网络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发生的转变,探讨了其如何与政府城市发展优先事项和旅游业推广方面的当代变化联系在一起。本文的研究基于访谈、文本分析、公交乘客/市政厅数据以及田野调查,这些研究方法综合起来共同提供了有关第比利斯缆车网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变化的概况。

 2、非正式交通与铁路的社会嵌入:以贝加尔-阿穆尔主线上的“工人列车”为例

作者:维拉·库克丽娜、尼古拉·巴伊卡洛夫

摘要:本文探讨了西伯利亚非正规交通方式的转变,而这其实是偏远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嵌入过程的一个例子。有关非正式交通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小巴、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和其他小型、低性能车辆的研究,而铁路交通则往往是非正式交通的对立面,因为其最能体现正规化、可控和可监督等特点。本文根据从地方和区域档案中收集的信息以及对铁路工人及其家人的半正式访谈(2016-2020年),追溯了铁路建设期间形成并在其运营期间持续存在的特定规范的嵌入性根源。本文指出,非正式运输成为了一种规范和应对基础设施匮乏的一种路径,尤其是最近的改革使铁路从一个公共系统变成了一个追求利润的、脱嵌的私营企业,这一过程影响了当地社区使用铁路交通的机会,因此“工人列车”(okurki)就成了以非正式的方式保留地方流动性的最后庇护所。

 3、共同的老龄化:一个乌克兰城市中老年人的身体与老旧交通工具之间的共生关系

作者:安德烈·瓦兹亚诺

摘要:本文分析了乌克兰老年乘客乘坐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通勤的情况,并将其视为是人体与公共电动车辆之间的共生关系。首先,老龄化是乌克兰城市中社会物质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追溯了老年人(多为女性)的身体和老化的车辆之间是如何在严格的社会援助政策下形成共生组合的。老年人的身体和老旧车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二者都得以留在城市。这种共生组合与乌克兰在欧洲化方面更大的政策和政治背景有关。组合思维和共生概念使得我们可以将乌克兰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上的老年乘客视为城市空间的共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城市的最终使用者。 

4、第比利斯的空间竞争:一个日益依赖汽车的城市中的住宅庭院向停车场的转变

作者:大卫·戈吉什维利

摘要:国有资产的大规模私有化和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极大地决定了后社会主义全球东方的城市转型。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就经历了这种重大变化。公共交通的失灵、规划的无效、车辆质量控制的中止以及个人主义的抬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私家车拥有量的激增。第比利斯私家车数量的激增产生或加剧了下述两个问题:其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楼房占用了以前的空地,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剩余的少数拥挤空间寻找停车位,进一步导致了对于停车位的竞争。其二,拥有汽车的住宅楼住户正在制定策略以寻求将住宅区的剩余公共空间打造成停车场,从而使这些空间成为城市汽车交通系统的一部分,然而这将导致那些没有或不开车的住户丧失对这些公共空间的使用权。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对城市官员和受影响地区居民的深入访谈、政策文件以及对第比利斯受这种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的实地观察。本文指出,城市空间的私有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汽车在第比利斯交通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的增强,共同导致了多层住宅楼集体区域的快速改造与恶化,进一步导致了庭院从休闲空间向城市汽车交通系统一部分的转变。

5、巴士友谊: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的城市流动与社会生活

作者:达尔汗·梅德奥夫

摘要:在社会网络研究中,居住地之间的地理距离部分解释了教室或学校等半隔离社区的友谊模式。例如,居住地相近的两个个体更有可能成为朋友。在解释这种模式时,研究人员通常认为,距离约等于相遇的机会,即当两个人住得很近时,他们相遇的机会也就更多(不论是偶然还是刻意相遇)。本文讨论了后苏联国家城市空间中距离的影响,并指出,共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比地理距离更能解释社会关系的结构。本文对145名高中生的友谊模式进行了建模(同时考虑到了居住地距离与公共交通工具这两个因素),结果表明,住在同一条公交线路上的学生比仅仅只是住得近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朋友。最后,文本讨论了后苏联空间的研究如何丰富关于社会与空间之间联系的讨论。

三、书评:

1、书评作者:迈克尔·金泰尔

  所评书目:斯科特·拉德尼兹:《揭露计划:俄罗斯与后苏联地区的阴谋政治》,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书评作者:盖伯·埃克豪斯

  所评书目:凯文·考克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地理学高级导论》,切尔滕纳姆: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2021年版。

3、书评作者:乔治·雷古科斯

  所评书目:赵敏宰:《独裁统治对遗产管理的影响》,威尔明顿、马拉加:弗农出版社2020年版。

4、书评作者:刘晓峰

  所评书目:约瑟夫·柳钦勇等编:《“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手册》,切尔滕纳姆: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2021年版。

5、书评作者:德拉戈纳·巴基奇

  所评书目:塞缪尔·福斯特:《英国人想象中的南斯拉夫:铁托之前的和平、战争与农民》,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学院2021年版。

标签:
《中亚研究》
图片新闻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七】《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2. 【学术动态】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举办“欧亚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媒体报道】任振鹤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看望慰问教师代表时强调:立德修身敬业立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努力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六】《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5. 【喜讯】曾向红教授成果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四】中国的中亚研究状况: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分析(1992-2022)
  7. 【讲座回顾】鹿鸣讲堂“教学工作坊”系列第八讲《田野调查的可能性:愿景与生态》学术讲座顺利进行
  8. 【学术动态】“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国际关系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七】《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六】《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3.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四】中国的中亚研究状况: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分析(1992-2022)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三】想象的过去与难料的未来:吉塔两国的民族意识形态塑造
  5.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一十二】阿富汗、阿姆河流域及区域条约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一十】《中亚调查》2024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7.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零一】1991—2020年间美国和北约精英眼中格鲁吉亚的形象及其政策影响
  8.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俄罗斯、地位秩序与战争
  9.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九】欧盟对中亚采取有效行动的关键挑战
  10.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八】中亚的两重性:中央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