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四】中国的中亚研究状况: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分析(1992-2022)

日期: 2024-07-30 来源: 原创 点击: ...
   

尉锦菠 编译

【文献来源】Frank Maracchione and Bradley Jardine, “Central Asian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Structural Topic Model”, Central Asian Survey, 04 March, 2024, https://doi.org/10.1080/02634937.2024.2314083.

编译内容

一、前言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亚是中国国际理念和外交政策的“试验场”。21世纪初,中国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在塔什干开创性提出了“三股势力”等安全概念。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作为日后“一带一路”陆地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基于上述事实,西方学者得出了这一结论。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在中亚地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兴趣渐浓。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中亚能成为中国与欧洲联系的重要桥梁,其战略价值非常关键,而中国主要依靠经济合作同中亚加强联系,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中亚的贸易从10亿美元以下跃升至2021年的458亿美元以上。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待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总之,上述学者们的分析假设是:中国在该地区主要承担经济角色,而非安全角色。然而,部分从安全视角出发的学术成果注意到了中国在中亚不断增长的军售份额与军事演习数量,这些成果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假设上,即中国的中亚政策本质上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且与其自身的内部安全与稳定有关。

  在理解中国国际关系中知识生产的大背景 下,中亚地区成为研究中国国际理念和政治传播战略的重要焦点。虽然中文出版物广泛地报道了中国在该地区的作用,但很少有人关注中国学者和专家如何看待该地区。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学术界对中亚地区观点的演变来弥补这一认识差距。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本研究使用了机器学习方法中的结构主题模型(STM),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以发现研究主题及其与元数据(时间、来源、作者、语言等)的关系。在既有研究成果中,该模型广泛应用于人权报告分析、社交媒体分析和外交政策分析等领域。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数据样本仅限于中国大陆的学术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系作者从CNKI中手工爬取。在检索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关键词:“中亚”以及中亚五国的国名(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行匹配,然后输出文本的作者、标题、出版类型、期刊/出版社、年份、摘要、来源和关键词等信息。

  本文的数据库包含10563份出版物。图1显示了每年出版物的分类,可以发现,从2005年开始,中国关于中亚地区研究数量大幅增加,2013年至2019年达到峰值,近期似乎有所放缓。这一高峰可能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有关。其次,本文所涉及的中亚既包括中亚五国也涉及部分中国新疆地区、阿富汗和伊朗。在学科边界方面,本文只探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所分析文本的时间范围是自1992年至2022年。

三、中国的中亚知识生产生态

  中国有20多家研究机构专门关注中亚问题。这些机构集中在北京、上海、兰州、西安和乌鲁木齐。其中,专门从事中亚地区的最大智库是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社会科学院。图2列出了登载中亚研究成果较多的出版物。中亚相关出版物的前五名中有三家在新疆地区出版,包括《大陆桥视野》(427篇),《中亚信息》(287篇)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9篇)。

  不过,高产作者的统计数据显示了不同的趋势,即他们似乎远离新疆。在中国的中亚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十名研究者中,只有潘志平和聂书岭两位学者在西部地区工作(疑有误:作者统计的曾向红同样位于西部地区——译者注)。朱新光在上海工作。有六位研究者都来自北京,孙壮志、张宁、赵常庆、苏畅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邓浩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许涛供职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图3显示了中国在中亚研究领域发文量超过20篇的学者名录。

四、定量分析下中国中亚研究的主要趋势

  在对语料库进行预处理后,作者继续使用结构主题模型评估了60个研究主题,随后将其分为10个研究主题集群。如表1所示,例如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研究主题8以及关于“颜色革命”的研究主题13被包含在多个集群中。作者注意到,大多数主题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集群2、4、5、6、8和9),只有两个集群(集群3和10)属于人文学科领域。关于外交的集群1和关于学术世界的集群7与特定的主题无关,作者将这些集群排除在外。

  如可视化后的图4所示,中国与中亚的学术接触似乎比文献中描述的更广泛与复杂。虽然政府的优先事项非常普遍(主题43、4和17),且前5个研究主题都与中国密切相关,但主题39和57的存在表明中国对中亚地区内部发展的关注,这一点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此外,中国学者对安全问题的压倒性关注也反击了西方学者的质疑,即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学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亚经济发展领域。

五、中国的中亚人文社会研究:国家主导的文化外交?

  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在历史、考古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合作是近期国际关系文献中的一个关键主题。主题3“中亚汉语教学”是本文语料库中最为普遍出现的研究主题。以《中亚留学生提高汉语写作技能的学习策略》(作者为王新青、张秀清,载《语文建设》2013年第24期——译者注)一文为例,该论文“主要讨论中亚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的学习策略”。第42号主题则更具体地关注汉字和中亚人在学习汉字时所面临的困难。这两个主题在2011-2014年左右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高峰,这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人文交流讨论有关,作者的其他文化集群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峰值似乎出现在2013年,即“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之前。一种解释是中国外交决策中的公私伙伴关系已经开始对该地区产生兴趣,促使该地区产生了中国软性政策的支柱。

  2011年左右集群9(人类学、社会学和人类地理学)总体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2020年之后部分回升。关于宗教的研究(主题18、38和59)热度似乎正在上升,这可能与中亚社会的伊斯兰化趋势相一致。最后,与历史和考古研究相关的12个主题在所考察的时段内都相当普遍。同样,主题41、22和47分别关注中华帝国与中亚、蒙古帝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和中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所有这三个主题在上世纪90年代,即中亚五国独立初期即很流行,其关注度近年来有所回升。这可能与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关系过程中寻找共同历史的必要性,以及2010年代下半叶中国重新关注中亚地区的必要性有关。

  在2017-2018年之后,考古研究(主题9和52)的关注度得到提升。据《环球时报》2017年的报道,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考古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该报道提到中国参与了非洲、南亚和中亚的考古发掘。在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是最早与中国开展考古合作的国家之一。

  作者对文化集群的分析似乎表明,中国政府的优先事项在指导人文科学和人类社会科学的研究优先事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对语言集群的分析表明,不同研究主题在不同时段内的研究热度揭示了学术界在吸引人们关注具体政策问题方面发挥了作用。

六、中国作为经济提供者:经济与安全在中国中亚研究中的作用

  西方关于中国和俄罗斯与中亚关系相关文献的一个中心论点是:中国是中亚地区的“银行家”,俄罗斯则是“治安官”。然而,随着中国学者们研究偏好的安全转向以及中国在该地区建立复杂安全伙伴关系的现实,有关中俄在中亚地区进行“分工”的争论甚嚣尘上。在最具热度的前15个研究主题中,大约有一半与安全有关,其中4个集中于中亚的内部政治和对中国稳定的潜在威胁。

  主题29是另一个重要的例子,它讨论了国际事件及其对中亚稳定的影响,与此主题相关的一篇典型文章是《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特点及走势分析》(作者为贾国栋、张维维、方志涛,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译者注)。安全话题出现的一个高峰在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见图6),这可能与阿富汗战争、“颜色革命”等因素有关。然而,虽然一些特定事件主题的关联性可能会下降(例如,关于“恐怖主义”和“9/11”事件),但一般来说,安全话题在2013年之前更为普遍。这一发现挑战了西方学术界认为中国中亚外交立足于经济利益特别是能源利益的成见。

  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无关紧要。本文关于宏观经济、金融和投资、贸易和运输的集群2和集群5包含了一些最重要的主题。从集群5开始,中亚贸易和运输路线相关主题的关注度跃居前列。主题37包括对中国和中亚之间的贸易的定量分析,主题23更多聚焦于中亚贸易和市场,特别是农业方面的研究。

  后者的一个例子是2016年发表的论文《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作者为李黎、杨娜,载《新疆农垦经济》2016年第7期——译者注)。主题24包含了有关江苏连云港港口的文献,该港口是新欧亚大陆桥的起点。《大陆桥视野》杂志发表了许多关于该主题的报告。

  本文语料库中许多其他文本也都提到了该港口。例如,主题48包含了许多关于中国产品通过港口和通过连接中国和中亚基础设施之运输路线的讨论。关于自然资源的主题在贸易集群的热度中只排第六位。这说明,西方国家认为的自然资源“热点”,并不符合中国学术界的认知。总的来看,贸易集群中的所有主题在热度方面都显示出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13年左右开始,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关。

  集群2中的大多数主题得关注度都位于所有主题中的前1/2,有两个主题甚至进入了前15位。其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4非常突出。其热度在2013年该项目首次启动时达到了顶峰(见图7)。主题25包含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关注人民币国际化。其讨论跨越了各个领域,因为它与某个具体的政策无关,但却显示了中国与中亚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西方学术界对此鲜有讨论。西方研究者注意到,俄乌冲突爆发后,人民币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中俄经贸往来,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和中亚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已经成为一个极具热度的研究话题。但在中国,自21世纪初以来,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中亚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强劲而稳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见图7)。

  最后一个需要讨论的方面是,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工业和投资合作相关研究的热度日益增加。主题15、32和51均涉及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同方面。主题32聚焦于中国在中亚的投资,主题51聚焦于中国对投资中亚时的风险评估。例如,《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以中亚国家为例》(作者:胡昭福,载《纳税》2017年第16期——译者注),讨论了外国直接投资所涉及的风险。主题15更关注经济合作的技术层面,例如中亚的工商业标准。从图7中可以看出,这三个话题总体上具有相当的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七、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优先事项:研究中亚地区的目标和动机

  本节将重点讨论内部政治与中国政府优先事项的研究热度,并讨论有关中国政府叙事、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安全和内部问题的主题。集群包含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共同叙事及其外交政策理念。这些分别是主题43“睦邻友好”,主题4“一带一路”倡议,主题8上海合作组织,主题55新疆和主题13“颜色革命”。其中三个主题的关注度都能进入前15名。“睦邻友好”是其中最普遍的叙事,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与中亚关系中的关键词。

  主题4和8也是热点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例,2013年12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刚启动新疆就成立了五个新智库:中亚研究中心、中亚农业中心、中亚生物中心、中亚产业孵化器中心和中亚信息技术中心。这些中心都自称以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建言献策为使命。2014年,位于西北的中国陕西省成立了三所新机构:西北大学中亚学院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因此,“一带一路”在语料库中普遍出现。与此同时,正如《上海合作组织宣言》中所写的,“上海精神”有六个组成部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些原则是试图建立一个框架,以缓解成员之间的权力失衡,以支持对中亚安全问题采取基于协商一致的解决方法。

  另外两个主题,主题55新疆和主题13“颜色革命”总体缺少关注,但它们与中国自身的安全有关,代表了中国与中亚接触的重要方面。第一个研究主题涉及中国的边境安全和民族团结政策。第二个与政权安全有关。一些西方研究认为,中国在中亚奉行国内驱动的外交政策,即新疆的不稳定导致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协调的加强并在区域安全方面采取了更加果断的做法。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新疆在中国中亚研究中的关注度,主题55在所考察的时段内都很普遍,并没有显著的波动,这表明中国学界对安全利益比西方分析人士通常观察到的要广泛得多,并一以贯之(见图8)。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中国研究者对中亚地区的内部问题给予了大量的关注,这表明中国对中亚的理解更加细致入微。在关于安全和内部政治的集群8中,可以找到关于中亚政治机构的是主题39。这是语料库中第九大最热的主题,它包含了对地区精英、政党、民主机构、安全机构和政府形式的研究。这种对当地政治的兴趣可能源于许多中国公司在该地区实施投资项目方面所遇到的现实挑战。例如,2020年2月,受到抗议示威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被迫取消了一个价值2.75亿美元的中国物流项目。针对此类现象,中国的中亚研究已经开始适应当地的需求,并在实施层面进行改进。

八、结论

  苏联解体以来,中国已成为中亚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参与者。为了促进其与该地区的整合,中国学术界一直致力于通过区域研究项目和语言培训以求更深入地了解该地区。本文的研究挑战了西方关于中国中亚研究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的普遍假设。通过观察研究议题的总体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将经济关系视为中国对中亚知识生产的重点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认为,中国学术界对中亚内部政治、机构和社会的兴趣,可能与许多中国企业在该地区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关。中国企业试图更好地了解当地需求,以提高自身在当地的声誉。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对中亚国内政治的研究是中国中亚研究讨论的焦点之一。因此,中国有可能正在利用这些知识来支持其中亚政策的顺利实施。然而,作者研究设计并不能详细地评估这类研究的质量。

      转向国家叙事,像兄弟姐妹或睦邻友好概念这样的主题显然是中国学界所推崇的。“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倡议”由于在作者的语料库中缺乏相关性而没有形成单独的主题。西方学术界的另一个共同主题是新疆政策在塑造中国与中亚关系方面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同时,文化集群的分析似乎表明,政府优先事项塑造了人文社会方面的研究主题选择偏好,例如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关注或使用考古手段发掘中国和中亚人民之间的共同历史遗产。然而,在本文的集群中,主题发展的时间模式似乎支持了研究人员在吸引人们对特定主题的关注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在方法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即提出了一种定量归纳探索研究成果的策略,为探索中国在中亚的知识生产提供一个细化的起点。作者建议,可在本文的定量基础上对原始数据集中具体的学术元素进行深入的定性研究,并将该数据集开放以供进一步研究。

标签:
《中亚研究》
图片新闻
  1. 【喜讯】曾向红教授成果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四】中国的中亚研究状况: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分析(1992-2022)
  3. 【讲座回顾】鹿鸣讲堂“教学工作坊”系列第八讲《田野调查的可能性:愿景与生态》学术讲座顺利进行
  4. 【学术动态】“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国际关系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5. 【学术交流】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
  6. 【学术交流】我所青年教师桑溥参加“首届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论坛—地缘政治回归下的全球治理“研讨会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亚·环里海区域国别研究学术会议”
  8. 【交流来访】中国边疆研究所刘晖春书记一行来我院交流座谈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四】中国的中亚研究状况: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分析(1992-2022)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三】想象的过去与难料的未来:吉塔两国的民族意识形态塑造
  3.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一十二】阿富汗、阿姆河流域及区域条约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一十】《中亚调查》2024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5.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零一】1991—2020年间美国和北约精英眼中格鲁吉亚的形象及其政策影响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俄罗斯、地位秩序与战争
  7.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九】欧盟对中亚采取有效行动的关键挑战
  8.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八】中亚的两重性:中央边缘
  9.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七】哈萨克斯坦全方位对冲战略中的东南亚地区
  10.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六】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后苏联地区的联盟安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