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书评系列之三十】《现代阿富汗:一个全球性国家的历史》

日期: 2019-12-12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编译者按】 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阿富汗一直是一个落后、孤立、充满部族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国家。当这些观点大行其道的时候,《现代阿富汗:一个全球性国家的历史》一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试图打破这一刻板印象。作者认为当代阿富汗是全球化的产物,在当下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中充当重要的节点国家。从时间跨度上说,本书的主要内容跨越了三个世纪,通过普通阿富汗民众和统治者两个视角,描述了阿富汗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积极同远近国家构建商业、宗教以及文化联系的图景。阿富汗从来都不是一个“所有都不一样”的另类国家,它与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际无法“置身事外”。但这本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论据同论点结合程度较低、学术性较差、观点有失偏颇等。

Robert D. Crews, Afghan Modern: The History of a Global Nation,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文献来源】Flora Roberts, “Afghan Modern: The History of a Global Nation,”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36, No.2, 2017, pp.281-283.

【作者简介】(1)书籍作者:罗伯特·克鲁斯(Robert D. Crews),历史学家,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历史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历史学博士。他的教学与研究兴趣集中在阿富汗、中亚、南亚、俄罗斯、伊斯兰主义和全球历史等方面。(2)书评作者:弗洛拉·罗伯茨(Flora Roberts),拥有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古典文学学士学位。他目前在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uebingen)教授俄罗斯史、现代欧洲史和现代中亚史,主要从事中亚环境与社会方面的研究。

主要内容

   作者认为,由于阿富汗的居民长期处于相互竞争的地区环境中,所以阿富汗形成了“人民是流动的,边界是流动的”重要特征。在搁置了对阿富汗人民或民族国家起源的实质性讨论之后,作者专注于“流动”这一特征,试图从普通阿富汗民众和统治者两个视角来研究“阿富汗人与广泛的世界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展示阿富汗富有特色的“人口的流动和交流的图景”。

   几个世纪以来,阿富汗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呈现出流动性的特征,这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16世纪晚期的西班牙传教士曾说,在他的传教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口音很像“西班牙语”的阿富汗人,并积极鼓励这些阿富汗人勇敢地参与神学辩论。这种流动性塑造了什叶派学者和城市精英的生活,使这些人在所处的帝国环境中受益,很多人以士兵、艺术家或殖民者的身份加入统治阶级。同时,作者对世界范围内的阿富汗社区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作者收集了来自耶路撒冷、开普敦、纳杰夫、麦加等地的信件、投诉、证词和请愿书。这些广泛的一手资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生动、真实的阿富汗社区图景。从精明的银行家到值得效仿的宗教专家,从对1638年巴尔赫一名商人遇害调查到由大英帝国工资局当地观察员提交的充满流言蜚语的公告。他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这本书进行充实,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在对阿富汗建国之路的简要概述中,克鲁斯强调对外来干涉持务实主义立场,这一点可以从以赫拉特和喀布尔为中心的权力角逐中得到证明。他敦促读者不要用目的论来解读18世纪初普什图人反抗萨法维的起义,并提醒读者民族国家的崛起并非不可避免。当时,坎大哈周围的阿富汗人的野心不亚于萨法维人的野心。19世纪晚期,阿富汗人利用铁路、汽船乃至飞机等交通工具,进行了更迅速、更舒适的流动。受孤立主义的影响,阿卜杜•拉赫曼(Abdur Rahman)对铁路建设持否定态度,这也被视为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威胁的理性回应。这一判断有其合理之处,但作者引用的文献材料无法支撑这一观点。作者也将塔利班描述为“渴望国际合法性”的组织。这一判断有明显的错误,一个明显的反例就是面对全球一致的抗议,塔利班将巴米扬大佛摧毁这一臭名昭著的行为却没有被提及。1995年俄罗斯飞行员被塔利班作为人质囚禁一年,并向俄罗斯索要赎金,这说明塔利班正以恐怖主义的手段行事。

   正如不断改善的交通状况增加了阿富汗人在世界各地的流动性一样,外国人也日益频繁地进入阿富汗。域外人员的广泛流入,使得拉赫曼领导下的阿富汗政府对控制和管理境内外公民以及在其领土上的外国人的流动展现出更多的兴趣,其目标是使这些人员的流动服从于国家建设。但作者似乎在反驳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初阿富汗的做法“完全是为了防御孤立”。他的论点很好,但过于肯定的论断难免有失偏颇。

   《现代阿富汗:一个全球性国家的历史》的学术性也受到批评。有人指出,该书缺乏足够的文献支撑,同时引用了许多趣闻轶事,并未阐释研究人员对学术的贡献。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该书的受众是哪些群体?既不通俗也不够学术的特征使该书处于尴尬的地位。即便如此,该书可能会为世界历史课程做出有益补充,因为它是一个优雅而紧凑的案例研究,研究了全球力量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影响。当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并不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时,可能会发现本书高度浓缩的叙述时而令人产生困惑。

   除此之外,本书也存在论据无法更好地支撑论点的问题。作者为阿富汗的全球主义提出的理由足够令人信服,但部分观点却无法让读者信服。比如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援助项目、毒品种植和劳动力迁移的某种结合,“甚至偏远的村庄也无缝地融入了世界经济”。

   虽然有大量充满活力的国民在寻求全球联系,并在各国散居,但仍有相当比例缺乏国际化的公民在偏远的地方定居。其实这两种现象同样适用于当代的意大利和美国,意大利和美国大多数公民缺乏护照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基本知识。因此作者认为,阿富汗从来都不是一个“一切都不一样”的另类国家,它像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际无法“置身事外”。

编译:翟化胜

校对:陈科睿

审核:王术森

 

 

标签:
中亚问题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开卷有益】陈亚州青年研究员所著《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书出版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5.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七】《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六】《欧亚地理与经济》2024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3.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四】中国的中亚研究状况: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分析(1992-2022)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二百一十三】想象的过去与难料的未来:吉塔两国的民族意识形态塑造
  5.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一十二】阿富汗、阿姆河流域及区域条约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一十】《中亚调查》2024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编译
  7.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零一】1991—2020年间美国和北约精英眼中格鲁吉亚的形象及其政策影响
  8. 【中亚书评系列之两百】俄罗斯、地位秩序与战争
  9.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九】欧盟对中亚采取有效行动的关键挑战
  10.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八】中亚的两重性:中央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