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卡罗尔·费里特
赵泽宇 编译
【文献来源】Carole Ferret, “Mobile Pastoralism a Century Apart: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South-Eastern Kazakhstan, 1910 and 2012”,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37, No.4, 2018, pp.503-525.
【作者简介】卡罗尔·费里特(Carole Ferret),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成员,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行动人类学、民族志、民族教育学和畜牧业等。
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游牧被认为是哈萨克斯坦人的主要活动,“草原游牧民”这一带有原始的、流浪的和掠夺性质的刻板印象,充斥于对哈萨克斯坦游牧业的描述中。然而,相关研究并不能证明从青铜器时代到二十世纪中任何一个时代是严格意义上游牧业的黄金时期。相反,哈萨克斯坦的游牧业随时代变化而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与当地环境、人文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的多样性,本文通过研究具体案例,考察了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作者通过比较相隔百年的两项调查研究(1910年的一项统计调查与2012年6月作者参与的一项研究),来分析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的变化。同时,对阿拉木图地区的牧民迁徙过程,本文也进行做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第二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介绍了哈萨克斯坦游牧业的变化,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变迁,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畜牧业产量最高的地区。同时,在经过俄罗斯殖民化、斯拉夫人定居、农业集体化、大饥荒和独立之后的私人化或去集体化等发展阶段后,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从准游牧业(quasi-nomadism)转向了准定居牧业(quasi-sedentarism)。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拉依姆别克(Raiymbek)地区游牧业变化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游牧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农业相互融合。同时,作者还勾勒了该地区牧民的迁徙路线:根据季节变化,牧民在山地和峡谷之间不断迁徙。春季和秋季在峡谷地区放牧,而冬季和夏季则在山地放牧。不过,这种随季节进行迁徙的模式只存在于少数牧民和专业牧羊人中,大部分牧民则定居在村庄。另外,拥有牲畜数量较少的牧民一般会将他们的牲畜交给当地高山牧场的放牧者统一管理,自己并不会随着季节进行转移。第五、六部分阐述了作者跟踪并追随牧民迁徙的具体情况。第七部分为结论。
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游牧业的发展演变与它的历史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大饥荒、农业集体化、专业化及独立后的私有化之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的游牧业得以存续发展,牧民充分利用植被垂直分布和山坡朝向等地理特征从事游牧活动。在此过程中,当地牧民的迁徙路线和迁徙距离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但是迁徙人数在逐渐减少。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畜牧业与农业逐渐融合,大部分牧民已经选择在村庄中定居,仅有少数牧民根据季节变化随牲畜一起迁徙。总之,在一个多世纪里,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形式已经从准游牧转变为准定居牧业。
校对:陈亚州、王术森
审核:曾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