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书评系列之五】《在公开场合留面子: 1991-2006年间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德国关系中的承认与审慎》

日期: 2019-06-11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文献来源】 Bernardo da Silva Relva Teles Fazendeiro, “Keeping Face in the Public Sphere: Recognition, Discretion and Uzbekistan’s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1991-2006”,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34, No.3, 2015, pp.341-356.

【作者简介】贝尔纳多•特莱斯•法赞代罗(Bernardo da Silva Relva Teles Fazendeiro),就职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坎特伯雷肯特大学批判性思维中心。

研究问题

自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较为多变的对外行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如2005年,美国军事人员被逐出汉纳巴德空军基地,以及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再次退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乌对外行为的不稳定性与不连贯性。本文源自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为什么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关系能够基本维持稳定,而与俄罗斯、美国关系的发展却跌宕起伏?既有相关研究成果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乌国家领导人的个性等。

不过,本文作者法赞代罗认为,国际行为体是否给予乌兹别克斯坦必要的承认,以及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是否遵循审慎行事的原则,是理解相关国家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演变及乌对外行为的关键所在。为了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论证,作者分别选择了美国和德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双边关系作为案例进行检验。之所以选择上述两国,是因为德国与美国均是西方发达的民主国家,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美国和德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可行性基础。为此,作者重点就1991-2006年间美德两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具体分析。

 

文章框架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承认理论及乌兹别克斯坦的承认需求。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乌兹别克斯坦寻求国际社会承认的主要内容,即国家独立、自主、平等地位等。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通过对独立初期、九一一事件后及2005年安集延事件期间美国和德国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发展演变,深入考察了承认与审慎因素在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德国双边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第四部分为结论。

 

案例检验

在论述乌兹别克斯坦的承认需求方面,由于乌前总统卡里莫夫在位时间较长且话语材料较为丰富,故作者主要针对卡里莫夫的一系列话语进行了分析。在卡里莫夫的话语体系中,乌兹别克斯坦“为承认而斗争”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且受到追求大国地位的内在驱动,乌兹别克斯坦在经济方面试图摆脱过度依赖外部行为体的局面。第二,在安全领域,乌兹别克斯坦对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国内动荡局势蔓延至乌国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担忧。第三,在社会方面,维护乌兹别克族的主体性,保护地方传统与维持社会道德规范。第四,“为承认而斗争”还受到乌兹别克斯坦追求国家地位平等的内在驱动。

在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初期,由于美国在乌能源领域的利益逐渐拓展,以及出于对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国内局势稳定的考虑,美国及时调整了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立场,并对乌兹别克斯坦给予了必要的承认,如克林顿政府对乌兹别克斯坦采取了温和的话语承认。在1995年访乌期间,美国时任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对乌兹别克斯坦在维护地区安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给予了公开承认与支持。1996年卡里莫夫访美和1997年希拉里访乌,进一步满足了乌兹别克斯坦寻求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承认的内在需要。由于美国这一时期基本满足了乌兹别克斯坦“为承认而斗争”的内在心理需求,故美乌关系在此期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外,美乌关系的提升及美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积极发展成为美国对中亚事务管理机构进行调整的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由于乌兹别克斯坦国内改革进程缓慢,及违反人权的事情时有发生,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在对乌态度上发生了明显分歧。九一一事件发生后,出于全球反恐战略实施的需要,美国在安全领域与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密切合作。与此同时,乌兹别斯坦在人权和国内审查等领域向美国做了部分妥协与退让,但乌兹别克斯坦在国内改革问题上的让步较为有限。2002年,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美乌战略伙伴和合作框架宣言》,不过,这一举措仍未弥合两国间的不信任。2005年安集延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对卡里莫夫及乌国内事务大加指责,由此致使美乌关系一度受挫。其结果是,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将美国军事人员驱逐出汉纳巴德军事基地。此外,出于对“颜色革命”蔓延至本国的担忧,乌兹别克斯坦加强了对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审查力度,且要求美国承认乌在国内政治与经济领域改革等方面的努力。不过,这一提议遭到美国的拒绝,并导致卡里莫夫受到国内外的批评。美国不仅不愿与乌兹别克斯坦在一些问题上保持充分互动,而且对待乌与其它中亚国家采取了差异化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不满情绪。

然而,在此期间,德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却几乎没有受到上述事件的较大影响。与美军被赶出汉纳巴德军事基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被允许继续租用乌南部铁尔梅兹(Termez)军事基地。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德国和美国均致力于促进乌兹别克斯坦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以及改善乌国内人权状况,但是,相较于美国,德国更愿意承认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性,且在应对乌国内事件中更为审慎,避免公开对卡里莫夫及乌国内事务发表尖锐的批评。如2005年安集延事件发生后,德国国内出现了批评卡里莫夫的声音。尽管如此,但德国各政党均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并未在多边场合对乌兹别克斯坦提出公开批评。尽管德国相对于美国的地位显著性较低,但在处理与乌关系上的谨慎态度,以及给予乌兹别克斯坦必要的承认与尊重,使其在安集延事件后得以继续沿用铁尔梅兹军事基地。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共同利益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并将营造一种利于双方合作的良好氛围,而在公共领域给予一个国家必要的承认,不论这种承认形式是话语表达还是审慎态度等,均有助于确保国家间关系的持久性。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和德国关系的发展从正反两个方面均体现了这一论断。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承认与审慎并非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与他国关系的唯一原因,其他因素对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校对:陈亚州、王术森

审核:曾向红

标签:
中亚问题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做客辽宁大学主讲“博雅学术讲座(第十五讲)”
  5. 【开卷有益】李亮博士所著《美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评析》一书出版
  6. 【对外交流】中亚所代表团出访乌兹别克斯坦 与多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 【科学动态】我所负责的国社科涉中亚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会在兰举行
  8. 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开幕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二】中亚小国的外交政策:以吉塔土三国为例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一】2014年阿富汗总统选举中的族群政治和政治暴力
  3.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评齐甘科夫2022年新著《俄罗斯现实主义》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九】莫斯科正在试图颠覆西方吗?
  5. 【中亚书评系列一百六十八】莫迪治下的印度与日本:嵌套的战略伙伴关系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七】俄罗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7.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六】塔利班政权重新掌权后阿富汗的未来展望
  8.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五】助推“新大博弈”:哈萨克斯坦、能源政策和欧盟
  9.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四】俄罗斯地缘政治教科书中的“阴谋论”
  10.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三】土—俄关系中的大战略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