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评书系列之五十七】《环境恐怖主义的战略逻辑:意识形态与恐袭认领行为的联系 (暴力极端主义系列之二)》

日期: 2020-07-20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环境恐怖主义的战略逻辑:意识形态与恐袭认领行为的联系

(暴力极端主义系列之二)

翟化胜  编译

【文献来源】Brittnee Carter and Ranya Ahmed, “The Strategic Logic of Environmental Terrorism: Linking Terrorist Ideology to Credit Claiming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ecurity Research, Vol.15, No.1, 2020, pp.28-48.

【作者简介】布里特尼·卡特(Brittnee Carter),堪萨斯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堪萨斯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恐怖主义、跨国冲突与安全研究、政治学方法论。拉尼亚·艾哈迈德(Ranya Ahmed),堪萨斯大学政治学博士,目前是哈佛大学FXB健康与人权中心的研究员,也是SAMS基金会的信息官,主要研究领域为恐怖主义、公共政策、政治学方法论。

【期刊简介】《应用安全研究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Security Research)》,是美国刑事司法学会的官方期刊,由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该期刊重点关注安全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以期推进相关理论在刑事司法环境中的应用。该期刊旨在帮助学者、教育工作者、实践家和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国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2018/2019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RG Journal Impact)为1.25。

Brittnee Carter

                         Ranya Ahmed

     Journal of Applied Security Research

一、研究问题

   恐怖主义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恐吓或煽动的方式制造恐惧,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目的的主张和行为。恐怖分子通常具有战略目的,获得公众的关注是其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恐袭认领成为恐怖组织增强其影响力和关注度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实中存在的一个值得研究的经验困惑:为何有许多恐袭未被任何恐怖组织认领,影响恐怖组织恐袭认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文尝试从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类型方面入手,探究意识形态与恐怖组织恐袭认领行为之间的隐秘关系。

   ·意识形态在恐袭认领中的作用

   学术界尚未就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完全形成共识。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学者的观点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将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定义为“组织及其领导者隐含的战略思想”。这类观点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本身的信仰内容和结构;另一类强调意识形态可以被用作一种战术武器,利用政治局势来支持组织的预定目标,以便更好地传达他们的信息。如哈桑(Hassan)认为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关于政治策略的结果,而不是信仰内容和结构。作为政治战略的一个元素,意识形态旨在促进集团权力的最大化,以便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政治意愿强加给他人。

   本文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归为第二类。恐怖主义传播学表明,意识形态与信仰内容或“转宗”的关系不大,它更多地与传播信息和恫吓对手的策略相关。它强调的是,意识形态为恐怖组织的群体决策过程提供了“分析效用”,甚至可能确定群体行动的极端性,与此同时并不否认意识形态的内容(如信仰、价值观和原则等)会产生信息传递或行动激励的效用。

   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类型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可能与促进信息交换的行为策略直接相关,即恐袭认领。影响恐袭认领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组织能力、竞争水平、国家赞助、自杀式袭击的使用和群体意识形态。在这些因素中,意识形态被视为评估恐怖主义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恐怖主义交叉学科研究中(包括与政治学、经济学、犯罪学和社会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一项指标。意识形态已成为是决定许多行为结果(如群体战术和目标选择、目标结构、致命性和暴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恐怖组织为什么会认领恐袭

   恐袭认领具有战略性和目的性双重特性,通常由内外两方面因素决定。外部因素诸如数字竞争程度以及政府的反恐能力等,内部因素则与自身意识形态、议程、结构以及自身能力有关。

   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为了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恐怖组织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恐袭认领。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恐怖组织必须要找准自身定位,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影响力和曝光度。恐袭认领既可以吸引更多关注,有效扩大影响范围,又可以向政府和其他组织展示自己的实力。其次,恐怖组织可以通过恐袭认领赢得特定群体的同情,从而得到支持者的拥护与追随。但是,对于高伤亡的战术或军事打击式的恐怖袭击,恐怖组织则倾向于不去认领。因为这会疏远他们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内部因素则表现为:恐怖组织通过恐袭认领这一手段加强内部就团体战略、议程以及凝聚力等方面的沟通,以营造一种强大的组织形象。

   ·环境恐怖主义以恐袭认领作为组织战略

   环境恐怖组织是指以保护或拯救环境(植物或动物)或促使自然界免受人类侵害为名而制造恐吓、暴力、破坏财产的恐怖组织。环境恐怖组织通常以恐袭认领为战略来实现多个目标,如加强内部沟通、动员支持者和追随者、展示自身实力等。作为基本无领导地位的细胞结构(cell-structured)性组织,环境恐怖组织利用恐袭认领组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恐袭认领的战略可以加强其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并以低成本方式传递信息,最终确保整个团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因为主要目的是引导公众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向公众传达信息对于环境恐怖组织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与其他意识形态类型相比,环境恐怖组织通常制造引发较少人员伤亡的低度暴力袭击,因此恐袭认领行为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的关注,又可以最小程度地引来国际社会的打击。

二、研究假设

   许多不同意识形态的恐怖组织也会有恐袭认领的行为,但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考察,环境恐怖组织比其他类型的恐怖组织更有可能进行恐袭认领。因为环境恐怖组织是去中心化的,需要强有力的宣传途径来向公众传递信息。在激烈的竞争中,环境恐怖组织通常是不受关注的一类,因此只有进行恐袭认领,才能够保证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形成有效的信息宣传。因此本文的第一个假设是:

   (1)与其他所有意识形态团体相比,环境团体更有可能认领恐袭。

   虽然理论文献和现存的评论文章都认为,“宗教恐怖组织”越来越倾向于恐袭认领,一些文献也强调了宗教意识形态在恐袭认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这些结论却遭到一些实证主义文章的反驳。如有学者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恐袭认领中发挥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也有学者指出,宗教和千禧年意识形态在恐袭认领中发挥着负面作用,换言之,怀揣宗教意识形态的恐怖组织并不倾向于恐袭认领。因此,本文的第二个假设是:

   (2)与其他所有意识形态团体相比,由宗教极端主义”驱使的恐怖组织将不太可能认领恐袭。

  • 数据与结果

   本文选取了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该数据库详细记录了从1970年到2013年间1000多个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战略目标等内容,并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研究表明,与“宗教恐怖组织”相比,环境恐怖组织更倾向于做出恐袭认领行为。原因如下:第一,作为一种战略行为,恐袭认领使高度分散的环境恐怖组织加强内部沟通;第二,吸引受众是环境恐怖组织的重要目的之一,恐袭认领可以强化公众对他们的关注;第三,环境组织通常采取低烈度的攻击方式,尤其避免攻击平民。

  • 结论

   探究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增进对恐怖主义动机的理解。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可能致使其倾向于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而这些特定的政治目标又需要特定的行为去实现,因此特定的意识形态会导致恐怖组织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据此,具有世俗意识形态的恐怖组织通常将恐袭认领当作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旨在通过采取低烈度的攻击性行为博取公众的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为恐怖组织采取何种战略行动设定了限制。最后一点,对恐怖组织意识形态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恐怖组织如何通过认领恐袭以加强组织内部的沟通及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                                                               

编译:翟化胜

校对:陈科睿

审校:梁朕朋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的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标签:
专题数据库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做客辽宁大学主讲“博雅学术讲座(第十五讲)”
  5. 【开卷有益】李亮博士所著《美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评析》一书出版
  6. 【对外交流】中亚所代表团出访乌兹别克斯坦 与多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 【科学动态】我所负责的国社科涉中亚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会在兰举行
  8. 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开幕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时事评论】曹伟副教授就新疆实施反制美国涉疆制裁决议接受新疆卫视采访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率团访问中亚三国
  3.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问题在《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4. 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喀什举行三方会谈
  5. 中国政府新疆工作白皮书(汇总)
  6.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人权议题在《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7.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曹伟副教授赴新疆参加学术研讨会
  8. 【时事评论】曹伟副教授就新疆人权事业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9.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10. 【学术交流】曹伟副教授、靳晓哲博士应邀参加首届新疆人权事业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