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二十七】“测试”世界秩序:俄罗斯外交中的战略现实主义

日期: 2022-04-07 来源: 原创 点击: ...
   

陈明霞编译

文献来源:Scott G. Feinstein and Ellen B. Pirro, “Testing the World Order: Strategic Realism in Russian Foreign Affairs”,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58, No. 6, 2021, pp.817-834.

引言: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为何咄咄逼人?

自2007年以来,俄罗斯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甚至英国和中东地区的行动就像修昔底德笔下雅典人的行动一样,似乎具有某种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意味。俄罗斯正表现得像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试图成为一个向全球超级大国迈进的地区霸主。

本文假设俄罗斯是一个崛起国,假设其正在寻求颠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等级秩序,并试图让自己占据这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一假设可以从俄罗斯所传达出的许多观念中得到印证,如普京经常提及的俄罗斯的荣耀之梦。普京认为俄罗斯应该得到与美国平等的全球主要大国的地位,并表示俄罗斯应该对抗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以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转向。对此,尽管有许多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用追求纯粹权力来进行解释,但普京的许多行为又似乎无法用现实主义理论来解释。

为了从现实主义角度来解释俄罗斯极具进攻性的外交政策,可将俄罗斯的行为理解为一系列测试,来观察该国从测试中掌握到了什么、以及下一步将测试什么。本文从现实主义的视角评估了一种获取权力的方法——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同时收集信息。本文首先讨论了北约和欧盟的东扩是如何塑造出一个现实主义的俄罗斯的,其次概述了现实主义测试的理论观点,指出对战略信息的收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对权力的追求,再次分析了俄罗斯在近邻、西欧、中东和亚洲地区以及世界各地选举中的测试行为,最后对俄罗斯的测试行为进行了总结和预测。

一、现实主义的俄罗斯

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竞争从苏联解体以来就开始了。正如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者所指出的,正是美国冷战后的政策推动了美俄之间的“零和”外交——欧盟和北约对俄罗斯的拒绝及向东扩张引发了俄罗斯的担忧和批评;此外,北约对科索沃的轰炸以及西方在俄罗斯“近邻”地区的经济和政治行动,最终促使俄罗斯做出了反击行动。俄罗斯的行为逻辑似乎是:当一国自身的力量越强时,那些反对该国及其利益的力量就会越弱。因此,西方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东进,削弱了俄罗斯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这种行为逻辑符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主张。

美俄之间的竞争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问题上和斯诺登(Edward Snowden)问题上的对立,特别是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入侵”乌克兰东部的问题上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对全球领导地位的放弃加剧了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美欧联盟愈发脆弱,欧洲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抬头,中国和伊朗与欧洲国家走近,上述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美俄之间“零和”政治关系的不确定性。简言之,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美俄之间不断升级的不确定性以及西方未能将俄罗斯纳入后冷战时期的西方国际安全架构,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俄罗斯走上扩张主义和追求霸权的道路。

二、测试新兴的世界秩序:战略现实主义理论思想

无政府状态所伴随的高度不确定性促使现实主义行为体追求权力并收集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行为体获知国际体系的运作方式、其自身的地位及弱点。米尔斯海默认为,无政府状态中理性国家确保自身生存的最佳方式就是成为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则认为,成为霸权和追求霸权之间存在关键区别:成为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可能是理想化的,而追求霸权则是大国走向毁灭的途径之一,多数大国都极有可能生存下来,但大部分追求霸权的大国则不能。如果接受米尔斯海默的假设——结构性的无政府状态、国家意图的不确定性、用权力界定的安全作为主要的生存手段、生存构成国家的最终目标——国家的理性问题就会变成“如何才能在追求霸权中生存下去?”,国家的目标就会变成“成为霸权国家并确保生存”。如科什纳所指出的,仅仅追求霸权是不够的,但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为了生存而放弃追求霸权亦是不可行的。因此,面对这种追求霸权与确保生存的两难选择,国家将挑战现状,不仅要追求权力,还要收集有关如何获得更多权力的信息。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收集信息是必要的,因为复杂的问题是难以理解的。为了有效地重新构想并概念化相关因果关系,国家和决策者被迫通过行动和观察对方的反应来获得隐性信息。通过这一实践,国家将获得超越冰冷的权力关系事实之外的隐性信息,但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往往被现实主义学者所忽视。

从世界上他国对一国行动所做出的反应中,该国可以看出国际限制和机遇之所在及其自身权力的大小。尤其是进攻性的行动可以使一国清楚,什么行动对于实现其抱负是最有用的。此外,通过观察他国的反应和权力反馈,一国可推断出他国尤其是敌对国家的相对实力及其决定因素。这一逻辑正好可以解释德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持续扩张行为:德国用入侵奥地利和波兰等国来测试欧洲的主权,最终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信息。就权力而言,德国通过入侵他国占领了新土地;就信息而言,德国将英国的绥靖(appeasement)反应解读为其不愿再捍卫欧洲均势,将罗马尼亚的追随(bandwagoning)反应解读为其没有抵抗能力。德国通过上述行为获得了权力,获取了有关扩张主义机会的信息,进一步了解了自身在“零和”游戏中所占据的地位。

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世界里,上述测试对于修正主义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因为,扩张是必须的,但又高度危险,因此需要收集信息,而测试则可以使国家获得必要的权力和关于世界及其自身地位的新信息。可以说,现实主义测试既是一种信息收集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追求的工具。下文以俄罗斯为例,探讨其对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的测试结果。

三、俄罗斯的测试

(一)近邻地区:格鲁吉亚、克里米亚与乌克兰

1、格鲁吉亚

2008年8月,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因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独立问题爆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的行动目标似乎首先是扰乱格鲁吉亚以阻止其进一步靠近欧盟和北约,其次是获得阿布哈兹潜在的能源资源和港口设施,以控制从中亚经高加索到西方的“能源走廊”。起初,俄罗斯的上述测试所遭遇的西方阻力很小,比如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格鲁吉亚已与欧盟签署了联盟协议,并申请加入北约。因此,俄罗斯的测验并未完全成功,但也确实为俄罗斯赢得了相应的地位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俄罗斯大国地位的说法,并破坏了格鲁吉亚的稳定且限制了其地区影响力。

2、克里米亚

2013-2014年乌克兰危机期间,俄罗斯趁机兼并了克里米亚。俄罗斯此举虽招致了西方国家的广泛谴责和经济制裁,但并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愿意为了克里米亚的自由而向俄罗斯发起反击。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此次测试是成功的——确保了俄罗斯舰队的安全,还获得了领土。

3、乌克兰

2014年,乌克兰的亲美势力与亲俄势力爆发武装冲突,俄罗斯随即派出没有国际标识的武装人员(“小绿人”)进入乌克兰帮助亲俄的反政府武装。尽管西方国家因此对俄罗斯施加了很多谴责与制裁,但并未能彻底解决乌克兰的冲突。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的乱局拖延了其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的进程,从而成功阻止了欧盟靠近俄罗斯边境,但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也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这一测试按照普京的标准来说是成功的,但也引发了部分民众对俄罗斯在境外开展军事行动必要性的质疑,他们希望俄罗斯更加重视自身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4、小结

一国入侵他国但又不吞并其所控制的他国领土,这种情况似乎并不常见。然而,在上述案例中,俄罗斯有自己的战略预估。吞并他国必将随即引发冲突,因此,与占领领土相比,在他国资助亲俄势力将使俄罗斯在日后行事中拥有大批亲俄的盟友。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的测试似乎取得了成功。但在其他方面,俄罗斯则不得不调整其行为。例如,在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中,俄罗斯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但也清楚显示了其军事方面的局限和弱点,这直接推动了俄罗斯军费开支的增加以及普京对核武器的重视。在介入乌克兰冲突时,俄罗斯吸取了与格鲁吉亚战争的经验教训,并未发动直接的全面进攻,而是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手段。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来自克里米亚议会的“投票”及“政府”的请求则为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披上了合法性外衣。在上述三次测试中,俄罗斯在将负面结果最小化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其目标,同时能根据其所接收到的隐性信息不断调整其测试行为。在对近邻地区的测试过程中,俄罗斯获知了国际社会对东欧主权的基本尊重情况——美欧除了对俄罗斯实施谴责和制裁以及北约在东欧地区进行部署之外,在根本上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击退俄罗斯。美欧的这种反应表明,在新兴的国际秩序中,传统的扩张主义和侵犯主权的行为是可行的,但并不必要。

二)北约和英国:对于主权、安全和间谍的测试

1、北约

由于俄罗斯将北约视为主要威胁,所以对北约的空间和防御进行了持续测试。例如,俄罗斯飞机经常侵犯欧盟的领空,2016年俄罗斯军舰穿越英吉利海峡去往叙利亚,经常有关于俄罗斯潜艇穿越包括瑞典领海在内的波罗的海的报道,俄罗斯经常在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乌克兰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最近,俄罗斯、中国、蒙古一起在太平洋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对北约成员国以及日韩等美国的太平洋盟友形成了威慑作用。这些行为不仅是对国家主权的公然测试,也是对北约和欧盟国家安全的威胁。由此可以说,这些测试对普京而言相当成功。

2、“直接侵犯主权”

相对北约而言,俄罗斯对英国主权和安全的测试就不那么成功了。俄罗斯对谢尔盖·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及其女儿的暗杀企图,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和制裁,并对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普京这一行为的理由似乎是大国可以为所欲为,但从结果来看,俄罗斯的行为已超出了限度,因此自2018年“斯克里帕尔事件”后有所收敛。当然,俄罗斯虽然减少了“公然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但网络间谍活动仍有可能继续。2020年12月,SolarWind公司宣称其为美国政府提供的安全服务遭到了黑客攻击,虽然这并未得到证实,但外界普遍认为此次网络攻击与俄罗斯政府有关。据悉,美国政府并未采取报复行动,这表明此类间谍活动是被允许的。

(三)中东地区:对于安全和领导地位的测试

对俄罗斯而言,中东既是一种测试,也是其重塑世界秩序的一种尝试。普京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支持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主要是因为美国和欧洲都不愿过多介入。特朗普政府有意退出中东,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也偏离了此前的目标,不再要求阿萨德下台。俄罗斯顺势弥补了美国退出所留下的权力真空,叙利亚冲突也为普京提供了许多好处,比如使俄罗斯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强国,使俄罗斯拥有了一个不相邻的“附属国”,俄罗斯在地中海拥有了空军和海军基地,俄罗斯可以要求在任何和平谈判中拥有一席之地。

此外,俄罗斯与伊朗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有所走近,并正在尝试通过拉近与土耳其的关系来削弱北约。俄罗斯已在中东“试水”并迅速扩张了影响力——与埃及联合军演、向伊朗出售武器、谴责美国将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上述举措通过拉近土耳其、伊朗等邻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而强化了俄罗斯的安全,将中东重塑为俄罗斯的利益范围,还巩固了普京的领导地位。可以说,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冒险行动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的重要性。

(四)朝鲜和阿富汗

在朝鲜的行动与其说是俄罗斯的测试,不如说是俄罗斯实现安全屏障和提升其对世界秩序领导地位的途径。虽然美俄都同意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但俄罗斯认为美国对朝鲜的制裁和施压是错误的,普京曾表示美韩应停止联合军演。因此,金正恩与特朗普在新加坡的会晤顺应了俄罗斯的希望——美韩停止了联合军演、各方都同意了无核化、朝鲜在贸易上向世界更加开放。俄罗斯将从与朝鲜的贸易中获益,尽管美国最近谴责了俄罗斯逃避制裁向朝鲜提供石油和燃料的行为。总体上,俄罗斯在朝鲜的测试是成功的。然而,朝鲜半岛局势走向能否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仍有待于观察。

俄罗斯在阿富汗的行动主要是为了测试其能否重新介入该地区,并将美国驱逐出去,从而重塑地区局势。在阿富汗问题上,普京的测试是“讨好”塔利班,比如向其提供武器并邀请其前往莫斯科会谈。对俄罗斯而言,虽然与塔利班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但合作的结果仍未确定,目前仍无法判断俄罗斯在阿富汗的测试是否成功。

(五)干涉世界各地的选举

俄罗斯通过信息运动、黑客攻击和资金支持等手段干预全球各地的选举,最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情报机构一致认为俄罗斯影响了2016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据相关情报显示,在美国2016大选中,俄罗斯黑客以多种方式干预了总统选举进程,从而使特朗普击败希拉里赢得了总统选举。对此,特朗普与普京都表示否认,相关调查最终也证伪了特朗普胜选与俄罗斯干涉有关的说法。在英国脱欧公投中,有报告显示俄罗斯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传播反移民和反欧盟的言论,并资助了相关政治人物。

对选举的干预测试了美国及其民主盟友的选举规范,但最显著的影响则来自于美英两国对此事的反应——特朗普政府否认了存在俄罗斯干预的说法,这使得制定保护美国选举的政策变得困难,而且合谋调查掩盖了俄罗斯黑客的问题,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加剧了民众对所有选举结果的质疑,从而动摇了西方国家票决民主的合法性基础,进而为其他“非民主”的政权主张提供了机会。

(六)评估俄罗斯的测试

随着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衰落,俄罗斯正面临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世界秩序。由于不确定新世界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运作以及其他国家的反应将是什么,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包括冲突、外交、诡计、挑衅、经济措施、网络攻击和利用其他资源,涉及派兵进入乌克兰、占领克里米亚、对叙利亚总统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挑衅北约的空域和海域、再次介入朝鲜和阿富汗问题、质疑西方选举的合法性等方面。在一些测试中,俄罗斯取得了明显的“胜利”,如兼并克里米亚、侵犯北约领空和领海、在中东获得了巨大成就等,俄罗斯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胜利”,是因为美欧并未做出对等的反击,经济制裁只是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并未能迫使其改变相关行为,反而鼓励普京加强了相关行为。在另一些测试中,俄罗斯只获得了部分成功,如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与欧盟和北约走的更近、“斯克里帕尔事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测试尚未出现明显定论,如朝鲜和阿富汗问题以及干涉他国选举等。

这些测试本身遵循了现实主义的理念,塑造了一个更加“零和”的国际秩序。这种“零和”策略加深了乌克兰的裂痕,将北约推入了安全困境,在中东地区开辟了势力范围,提升了“威权统治”的合法性。当然,这些测试也为俄罗斯国内政治带来了压力,这些压力将最终决定俄罗斯的权力及其所追求的道路。就国内政治而言,俄罗斯未来的国际领导地位取决于两点:第一,俄罗斯民众是愿意做出牺牲、还是厌倦了国际制裁;第二,俄罗斯的经济能否超越能源领域,能否在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论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全球政治而言,随着美国及其他各国新政府的上台,这些测试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换言之,俄罗斯的测试及其结果会反向受到全球政治的制约。

四、研究结论

为了在一个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世界中生存,一国必须同时获取权力和信息以确保安全。米尔斯海默认为,国家通过成为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来确保生存,因为在一个极度不稳定和军事化的世界里,只有霸权国不会被他国征服。然而,一国并不想在追求权力、争夺霸权的过程中被毁灭,因此便产生了一种以不招致灭亡的方式来累积权力的动机。收集有关世界的信息——哪里存在制约与机会、权力是如何分配的——对于成为一个成功的霸权并在追求霸权的过程中不被消灭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一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世界的信息,但本文的研究表明,战略行为可以使国家在不被消灭的情况下获得权力,同时还能积累有关他国权力和国际约束的隐性信息,故此测试将是各国开展战略行为的重要工具。

编译者简介

陈明霞,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本科和硕士分别就读于兰州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一项。

校对者简介

万雪妮,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10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3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yujb20@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微薄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陈明霞

校对:万雪妮

审校:孙秀文

标签:
中亚问题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做客辽宁大学主讲“博雅学术讲座(第十五讲)”
  5. 【开卷有益】李亮博士所著《美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评析》一书出版
  6. 【对外交流】中亚所代表团出访乌兹别克斯坦 与多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 【科学动态】我所负责的国社科涉中亚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会在兰举行
  8. 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开幕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二】中亚小国的外交政策:以吉塔土三国为例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一】2014年阿富汗总统选举中的族群政治和政治暴力
  3.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七十】评齐甘科夫2022年新著《俄罗斯现实主义》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九】莫斯科正在试图颠覆西方吗?
  5. 【中亚书评系列一百六十八】莫迪治下的印度与日本:嵌套的战略伙伴关系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七】俄罗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7.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六】塔利班政权重新掌权后阿富汗的未来展望
  8.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五】助推“新大博弈”:哈萨克斯坦、能源政策和欧盟
  9.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四】俄罗斯地缘政治教科书中的“阴谋论”
  10.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六十三】土—俄关系中的大战略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