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书评系列之三十七】《对地位的痴迷与厌恶情绪:俄罗斯话语身份构建的历史背景(俄罗斯外交中的情感系列之一)》

日期: 2019-12-12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文献来源】Olga Y. Malinova, “Obsession with Status and Ressentim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he Russian Discursive Identity Construction,”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47, Nos.3-4, 2014, pp.291-303.

【作者简介】奥尔加·马利诺瓦(Olga Y. Malinova),教授,就职于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外交、符号政治与身份政治。

 

一、研究问题

   随着苏联的解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俄罗斯对自身身份如何认知这一问题。俄罗斯身份的变化与其国家利益、外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为何会不断地追求大国身份与大国地位,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思考。大多数学者认为,俄罗斯现阶段对大国地位和大国身份的追求是精英阶层选择的结果。部分作者指出了这种身份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对于“历史路径”的追溯使俄罗斯对国际地位耿耿于怀,并“自然地”选择了大国角色。

   这种国家身份是如何被建构的?如果将其视为由精英所建构?精英是如何建构这样的国家身份的?作者对上述传统的研究路径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情感是理解国家身份建构的重要因素。关于“我们”和“他们”这样的社会身份认同观念,显然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情绪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难以被观测,但是仍不能被忽视。有理由相信,长期的情感态度与身份话语构建过程中的“凝聚”环节密切相关,这种管理在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这种看法成立,那么对情感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行为体的具体行为,还有助于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进行梳理。因此,作者试图在文章中揭示情绪如何转化为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延续,并利用语言学与社会学的知识去分析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文章框架

   文章的正文包含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对俄罗斯外交行为的研究与社会认同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作者认为现有对俄罗斯外交行为的研究,忽视了从18世纪至今俄罗斯外交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认为社会认同理论中对于“怨恨”情绪的相关研究有助于为研究俄罗斯的外交行为打开新思路。作者重新定义了“Ressentiment”在本文中的含义。传统的观点认为,“Ressentiment”的意思是“怨恨”,但是这种定义存在一定的偏颇,因为怨恨情绪往往是短期形成的,因此在这里“Ressentiment”被理解为“厌恶或反感”更为合适。因为厌恶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变得愈发强烈,并且容易被群体所共享。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是一种对立情绪。从沙皇俄国开始,俄罗斯始终在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之间摇摆,并逐渐产生出了对西方的“厌恶感”。这种厌恶的情绪是由于嫉妒和仇恨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既包括了主体和嫉妒对象之间的可比性(“我们”与“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也包括因为实际不平等而导致的自卑感。在俄罗斯的外交历史中,因为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的长期存在,这种不平等导致的“厌恶感”也始终存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包含三个章节,在这三个章节中,作者分别讨论了20世纪初、十月革命后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后三个历史阶段俄罗斯国家身份与话语情感所发生的变化。

三、文章结论

   正如作者所研究的那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厌恶/反感情绪”是影响俄罗斯对西方国家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俄罗斯开始尝试融入西方世界以来,俄罗斯和欧洲/西方的话语结构实际上是由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的对立构成的,这种对立也构成了俄罗斯外交传统中的重要因素。对俄罗斯而言,在它的外交行为中,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俄罗斯追求融入西方世界,不断地通过改变来迎合/挑战西方的标准;另一方面,俄罗斯自身的斯拉夫属性也要求俄罗斯在外交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这种无法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使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无效化和反复无常。在20世纪之前,俄罗斯不断向西方学习,但是并没有成功地融入西方世界。十月革命爆发构建起的“苏联认同模式”,不再将俄罗斯视为西方世界的“追随者”而是社会进步的“领导者”。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使苏联模式一夜之间走向瓦解,新的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新形成。作者从这一情感脉络中所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情感,尤其是长期存在的情感,对国家身份的建构至关重要;第二,对俄罗斯而言,历史上的外交行为本质上反映出俄罗斯如何处理同西方世界的关系,因此,情感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的对外行为;第三,由于西方评估体系的主导地位,大部分时间内(除苏联时期外),西方主义在俄罗斯的外交行为中都占据优势地位;第四,俄罗斯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同西方主义进行竞争的外在表现。

编译:代家玮

校对:赵柳希

审核:王术森

 

标签:
专题数据库
图片新闻
  1. 【时事观察】朱永彪教授就阿富汗吸引海外投资情况接收《第一财经》采访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三十七】“国际经纪人”在“冻结冲突”中的作用:以德涅斯特河左岸为例
  3. 【喜讯】我所曾向红教授荣获“上海合作组织20周年”奖章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三十五】《国之盛观: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与国家认同》
  5. 【本科生“纵横”读书会第51期】“长臂管辖权”的法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6. 【本科生“常识” 读书会第29期】论法的精神
  7. 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新任驻华大使阿尔济耶夫
  8. 习近平致电祝贺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当选土库曼斯坦总统
推荐内容
  1.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2.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3.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4.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5. 关于举办“中国反分裂理论研讨会”的通知
最近更新
  1.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五十四】助力中亚警务改革:欧安组织的局限性
  2.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五十三】毒品贩运会影响恐怖主义吗?——阿富汗毒品与中亚的恐怖主义暴力
  3.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五十二】瓦杰帕伊、辛格与莫迪:总理对印度核战略的影响
  4.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五十一】新大博弈:棋手、利益、战略与中亚
  5.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五十】夹在EEU和欧洲一体化模式之间的亚美尼亚外交政策
  6.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四十九】索契冬奥会与俄罗斯独特的软实力战略
  7.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四十八】美国在阿富汗:不适时撤军的后果
  8.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四十七】2020年“沙-俄石油战”及其潜在冲击
  9.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四十六】阿塞拜疆的公民身份、国家身份和国家建构
  10. 【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四十五】理解纳卡冲突:国内政治和25年毫无结果的谈判(199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