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的再思考:作用、观念与未来
桑溥
2020年7月3日上午9点,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首届“学术活动月”系列第十五次讲座如期举行。桑溥老师做了题为《全球治理的再思考:作用、观念与未来》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苗肖阳主持,校内外师生通过知网直播平台观看了此次讲座。
桑老师的此次讲座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全球治理的基本内涵、不同全球治理观和全球治理的未来。
在第一部分中,桑老师首先介绍了全球治理的背景和全球治理的内涵。主要包括全球问题的出现;全球合作的需要;国家行为体的局限、权力、权威的流散;非国家行为体作用上升等,进而明确了全球治理就是个人和机构、公共和私人管理一系列共同事务方式的总和,是一种可以持续调和冲突或多样利益诉求并采取合作行为的过程,包括具有强制力的正式制度与机制,以及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在自身利益上同意或认可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随后,桑老师认为,全球治理就是多元行为体不断进行协调合作是一个过程。因此,有关全球治理便出现了认知分析路径,即全球治理是否是具有全球性的治理(Governance That Is Global)、全球治理是否是在全球层面的治理(Governance In The Global),以此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最后,桑老师又进一步明确了全球治理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全球治理是对现实国际互动的一种认识,是基于发展要求的一种塑造,是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需要,并非完全是一种结果。从某种程度看,全球治理在概念上所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一个结果,而不是相关主体。桑老师认为,全球治理虽然具有工具属性,是解释世界、观察世界的一个工具,能提供一个宏观的管理模式。不过,全球治理也并非万物皆可治理,大多数违法犯罪、面对侵略的反击等无法治理。
第二部分,桑老师梳理了国际主义、国家主义、世界政府、全球公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全球治理观。以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人物基欧汉为例,桑老师系统介绍了其国家为核心的单边主义、大国/国家集团的单边主义、区域合作、全球多边合作、跨国跨政府合作等五种国际主义的全球治理模式及其优缺点。以代表人物吉尔平为例,阐释了其强调国家作用,国家与权力关系密不可分;全球治理需要国家,甚至是霸权来管理并保证相关政策的执行;批评国际组织的脆弱性;国际组织的民主缺陷;非政府组织的不确定性等国家主义的全球治理观。关于世界政府派的全球治理观,桑老师介绍了其代表人物赫尔德与世界政府派的全球治理理念。关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全球治理观,桑老师介绍了其代表人物利普舒茨的主要观点:国家力量出现的真空与非国家行为的填补;人对国家的忠诚、认同发生转移;全球意识形成、国家地位继续下降;全球道德、全球价值进一步扩散;全球公民社会形成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全球治理观,桑老师介绍了其代表人物罗伯特·考克斯,及其从批判理论视角,关注变革多于连续性、关注边缘多于中心的核心观点。考克斯认为,国际机构是不长久的,有中心就有边缘,从边缘角度看是不公平的、不正义的;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社会形成的机会;以社会结构造就的社会关系总和是分析的最基本单位;更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和全球公民社会的力量。
最后,桑老师从全球性问题的影响、治理主体能否固化、国家权力能否集中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治理的未来。桑老师提出全球治理能否走向终结的问题,引导人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本次讲座明确了全球治理的基本内涵、主要议题及其发展前景,加深了听众对全球治理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理解。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马 亮
审定:宁 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