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治理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孙秀文
2020年7月1日上午9点,由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学术活动月”系列第十四场讲座如期举行。孙秀文老师在此次讲座中作了题为《北极治理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崔嘉佳主持,院内外师生通过知网直播平台观看了此次讲座。
孙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北极地区的概况及其科研、资源、航道和军事价值;北极治理主体、领域和模式的多元化态势;中俄两国的北极政策及“冰上丝绸之路”概念内涵;中俄北极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在第一部分中,孙老师首先对“北极区域”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北极区域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广阔地区,其总面积约为2100万平方公里,包括北冰洋及其诸多岛屿和亚洲、欧洲、北美洲大陆北部的苔原带和部分泰加林带,其中陆地部分约为80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数百万人口。其次,孙老师对北极区域内的国家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一个北极治理亟待关注的问题:极端自然气候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限制,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导致北极地区的人口正在逐渐减少。最后,孙老师就北极地区的科研价值、资源价值、航道价值和军事价值进行了详细说明。
在第二部分中,孙老师首先对可能参与北极治理的主体进行了说明。目前,治理主体正从域内国家向域外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多元行为体延伸。其次,孙老师探讨了在北极治理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矛盾,集中体现为:既有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欠缺与调试性滞后;治理议题的“全球性”与北极地区的权力等级之间的矛盾;北极开发进程中“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最后,孙老师归纳了西方学者有关北极治理的四种实践路径:实用主义(关注“有可能”发生什么并寻求解决方案);规范主义(关注“应该”发生什么);功能主义(分析发生了什么,通过行为体之间的互动理解决策过程);批判主义(通过引入新的诠释性理论重塑人的理解认知),并就“北极治理”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第三部分中,孙老师指出,正是一系列关于北极问题的讨论,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域外利益攸关方开始意识到北极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维护地缘战略利益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中俄两国的北极政策、合作历程,以及“冰上丝绸之路”这一合作的重要成果。孙老师认为,中国北极政策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对中俄两国意义重大。不仅为中国参与北极合作和治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和政策指引,而且将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升级的新推力。在此过程中,俄罗斯定是落实“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抓手。
在第四部分中,孙老师首先介绍了中俄两国在北极地区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及其对中俄两国带来的利益。随后,就中俄北极合作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对两国油气项目合作出现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提高技术保障水平以避免生态环境面临的风险;高密集型投资对公平稳定的财税政策提出要求;兼顾土著民权益和工业发展需求;重视其他域外国家和中国形成的竞合关系。此外,孙老师还对北冰洋大陆架主权边界划分和北极航道的法律地位判定这两个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俄罗斯关于油气工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并对中俄油气合作的未来前景表示肯定。
最后,孙老师认为,北极治理相关课题仍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如继续提高理论化程度,增强跨学科系统研究,打破现有成果的思维束缚,挖掘冷僻领域的研究潜力,借助外文文献审视对方利益关切,追踪评估“冰上丝绸之路”实践效果等。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李坤
审定:宁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