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国家民族认同与语言文字改革
张宏莉
2020年6月29日上午九点,由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学术活动月”系列第十三次讲座如期举行。张宏莉老师做了题为《中亚国家民族认同与语言文字改革》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鹏飞主持,院内外500余名师生通过知网直播平台观看了此次讲座。
张老师此次讲座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语言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亚五国的语言文字改革;中亚五国的语言文字现状;中亚国家推进字母拉丁化的主要考虑。
第一部分,张老师首先阐明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识,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之后,张老师又区分了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与含义,并认为在多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语言文字不仅是建构民族和国家认同、塑造身份的重要手段,还会被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执政者通常会制定统一的语言文字政策,以此强化国家认同和塑造国家形象。最后,张老师就中亚五国国家建设中的语言因素,提出了若干问题以供思考:中亚五国主体民族语言“国家化”、“合法化”、“制度化”的语言文字改革是否已达到目标?中亚国家的语言状况到底如何?民众说哪种语言?俄语是否被清除出中亚?
第二部分,张老师分别从中亚五国的语言立法、中亚国家文字改革进程、去俄罗斯化,以及新的变化四个角度探讨了中亚五国的语言文字改革进展。其中,中亚五国在语言领域“去俄罗斯化”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清除土库曼语中的俄语词汇和国际词汇;关闭除《中立土库曼斯坦报》外的所有俄语媒体;关闭和改造俄语学校,等。
在第三和第四部分,张老师用大量生动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中亚五国的语言文字现状并解释了当地字母拉丁化的原因。首先,张老师用图片对比的形式展现了中亚国家的去俄语(基立尔字母)化与书写的拉丁化情况。而字母拉丁化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使用的便利性,并受到一定国际影响,如拉丁字母使用范围广、计算机处理方便且更适应现代化需要。在此过程中,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土耳其建议放弃基里尔字母Ч,Ш,Ц,Я,Ю,Е,Ё。
最后,张老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其一,张老师说明了中亚五国将主体民族语言作为国语、俄语作为官方语言或族际交际语言,甚至逐渐将其视为外语的规划。其二,中亚国家语言政策的最大特点是过于政治化,抬高或降低语言地位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强调象征性,而忽视实用性。俄语是中亚国家语言文字改革的“牺牲品”,俄语已基本退出了土、塔、乌的公共生活领域,但在哈、吉还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
在互动环节,张老师耐心解答了听众提出的有关中亚国家语言文字改革的相关问题。通过此次讲座,张老师让讲座听众对中亚各国的语言改革状况有了更深入具体的了解、丰富了中亚研究的视角和内容。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李文慧
审定:宁 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