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号晚,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笃研”读书会在中亚所会议室(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9位师生参加了本期读书会活动。本期读书会讨论的主题是“规范演进”,阅读文献为《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一项研究议程》(赵广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期,第99-121页)和《规范阻滞及其策略——以中俄等在“保护的责任”演进中的实践为例》(陈拯,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6期,第65-90页)。
第一篇文章是理论探索型文章,文章展现了作者对国际关系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论创新的勇气。一方面,赵老师关注到了一个被学界忽视掉的现象。国际关系总体上呈正向演化的趋势,但是在一些历史阶段,国际关系可能出现退化的现象。而关于这种逆向演化的问题值得学界予以更多的研究、探讨。另一方面,赵老师提出了退化机制值得深入挖掘的四个问题,分别是进化和退化的含义、机制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国际关系变化的动因以及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国际关系退化机制分析”的研究议程,以聚焦国际关系中无处不在的退化问题。
第二篇文章也是理论探索型文章。陈拯副教授长期关注中国人权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中的规范变迁,在理论探索与现实关切有效对接的基础上,向学界展现出这篇内容详实、条理清晰的论文。首先,作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在新规范生成与扩散的过程中,国家不仅仅面临着支持或反对的二元抉择,其还可能采取限制或拖延的策略。这种规范阻滞的现象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其次,作者论证了规范阻滞这一概念。作者对规范阻滞中行为体的角色定位、行为特征、辩护的话语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证,并借用微积分语言概括了规范阻滞现象——它是一种“二阶边际意义”上的特殊形态的规范抵制(现状维持)努力。再次,作者以说辞学说为基础,通过梳理中俄等国在“保护的责任”理念演进过程中的作为,对相关论述加以具体说明。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读书会伊始,本次读书会主持人赵磊对文章作者、刊载期刊和文章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后,各位同学对文章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关于第一篇文章,各位同学均表示理论探索的文章在平时阅读文献中并不多见,有着很强的启发性。本篇文章从社会学中汲取了营养,不同学科的交叉对于理论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大家希望看到更多的基于扎实学术功底之上的学术创新。关于第二篇文章,各位同学均表示文章在行文结构和逻辑上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并认为国际关系中很多现象并不是非黑即白,存在着很多处于中间地带的灰色区域。在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些灰色区域加强细化研究。同时,大家提出了偏好隐瞒在规范阻滞策略中的理论可行性,并结合各自研究方向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最后,曾向红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首先,曾老师回应了各位同学对两篇文章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与同学们就具体问题展开了交流。随后,曾老师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鼓励同学们在论文写作时要重视文章的主要逻辑,在保证主要逻辑不存在重大漏洞的基础上,推敲观点论证的过程是否妥当,事实证据的分析层次是否对应。同时,曾老师强调了规范文章结构和用词价值中立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加强科学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多注意写作过程的排版与表达。本期读书会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