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晚,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第73期“纵横读书会”在榆中校区秦岭堂A209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三篇阅读材料为:袁正清、谷翔宇:《理论尚未终结: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话”》;秦亚青:《知识观重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以三大理论批判为例的分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来自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三十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首先,此次读书会主持人徐雨欣对三篇文献的作者和内容做了简要介绍。《理论尚未终结: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话”》一文梳理了历次国际关系理论大辩论的历程,指出范式间的趋同造成了跨大西洋内部“大理论”的终结,接着提出了跨太平洋对话的概念,并从整体视角阐述了发生在中西之间的以“关系”为核心的对话背景,最后对跨太平洋对话和跨大西洋辩论进行对比,提炼出文明观视角下国际关系理论知识生产的“哥伦布式”和“丝绸之路式”两种理想类型,描绘了跨太平洋对话的理论价值和发展前景。
《知识观重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以三大理论批判为例的分析》指出,如果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内禀属性,三大理论的前提假定及其背后的科学文化观就会遭到颠覆性质疑,国际关系学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如国家、国际社会、权力等将面临重塑,构建非决定性理论将成为新的知识生产趋势。虽然量子科学观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刚刚开始,但这可能预示着国际关系研究范式革命的到来。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一文以天下体系、道义现实主义和关系理论三种理论为例,说明“无外”、“道义”、“关系性”这些中华文化理念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生成性作用,并尝试在一般意义上阐释文化对于社会理论构建的沁润效应。作者认为,使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国际关系理论,对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具有重要贡献。
随后,各位同学结合文献与自身的知识与理解进行了讨论。量子科学观可能造成的因果不确定将深刻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认为因果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现象而不是发现真理,因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假设和样本的结合;另外也有同学提出不确定因果关系如何引导解释者通达客体、“在跨大西洋交流和跨太平洋对话之外,是否存在跨印度洋交流?”等困惑。
最后,本次读书会指导老师曾向红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及总结。曾老师指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非二元对立,两者是互补的关系,是寻求知识生产的平等地位而不是争夺话语霸权。在此过程中,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者需要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取长补短,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全球国际关系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新的话语空间的产生,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此外,曾向红老师还勉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和吸收各种有益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