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2018年中国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之一,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青岛峰会将于6月举行。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简称人大重阳)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5月21日联合发布“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上海合作组织十七年进展评估”(中英文版)智库报告,“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研讨会同时举行。我们将我所汪金国教授和曾向红教授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汪金国(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
上合十七年精神与发展
首先,上合精神讲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在世界多极化和多元化带来更多争议、冲突,乃至战争的背景下,上合精神应该发扬光大,继续前行。
第二,“上合组织”扩员后,它的面积已经达到3396.7万平方公里,人口已经达到了31.1亿,占世界人口的42.8%,GDP15.98万亿美元。应该说,上合组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广、潜力巨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包括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发展水平。上合组织扩员,冲突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走在了一起。中国既没有因为与印度的边界争议而拒绝印度参加,印巴也没有因为对方参加上合组织而拒绝成为其成员,这显示了上合组织成员包容和共同发展的意愿及目的,可以说是上合精神最好的体现。
第三,扩员之后的上合组织面临很多的挑战和任务。比如,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意见和利益分歧将会增加,相关机构与原则的改革应该提上日程。再如,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肯定会更加复杂一些。中国与俄罗斯在上合内存在竞合关系,而印巴两国的加入会使这些关系出现一些新的走向,因此在与各国的利益协调方面应该更具技巧。
此外,扩员后,上合将遭遇更多的成员国矛盾和突发事件,应该对“不过问成员国矛盾”的传统做法进行反思,否则,容易给外界造成上合对域内重大事件无力作为的印象。上合组织试图超然于各成员国矛盾和突发事件之上,只搞建设是不现实的。在上合组织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功能上,可以进一步整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力量。阿富汗问题关系到上合组织多个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和相互往来,上合组织应该在阿富汗和平与重建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互信程度的提高是上合目前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而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互信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首先可以改变以往交流的主体,从官方为主变为民间为主,或者是民间官方并重。其次丰富交流的内容:一是扩大认知的范围,二是增加认知的深度。在人文交流方面,上合国家可以在环境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及数字化、文化史编纂工程方面开展合作;还可以设置联合研究机构,共同就水资源、艾滋病防治、反腐败、儿童妇女问题等等方面开展更多的研究。
另外,上合组织与区域内其他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也应该更加深入地进行合作,比如在反恐怖主义法、反极端主义法、反洗钱及反资助恐怖主义法等方面,独联体国家等做出了非常有力的探索,有非常成熟的法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曾向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
“上海精神”、制度认同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已是世界上涵盖地域最广、包含人口最多的国际组织。它对维护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合的前身是1996年建立的“上海五国”机制。得益于上海五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边界划分、边境地区裁军和增进军事信任措施等方面开展合作积累的互信,2001年“上海五国”协同乌兹别克斯坦正式成立了上合。
上合取得了辉煌成就,这离不开成员国之间,尤其是中俄之间的协同努力。事实上,上合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多边合作中的体现。正是在中俄双边关系不断取得突破的推动下,中俄在上合框架内的互动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不断为上合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上合对中国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安全方面上合的作用不可或缺。上合对于我们维护西部的安全与稳定,推动欧亚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多的贡献。到现在为止上合已经成为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制度平台。
从理念层面来说,上合的灵魂就是“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截至目前,上合已成各个成员国践行各自外交理念的一个重要渠道。
上合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周边外交、安全与稳定、国家间合作、大国关系、组织国际影响力和“一带一路”建设。第一,上合成员国坚持国家主权平等,不得干预他国内政等主权规范,有效地保障了成员国的主权。第二,对中国西北和中亚的安全与稳定做了重要贡献。上合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和富有成效的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了相关法律体系,成立了专门反恐机构,举行了多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通过安全层面互动,加强了成员国在打击“三股势力”等安全领域的合作力度。第三,展示了不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国家之间合作的典范意义。上合成员国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很大,通过互利合作,这个制度增进了成员国之间的互信程度。第四,大国关系在组织框架内得到的有效调适。第五,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提高了组织的国际影响力。上合已构建起了包括正式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三个层次的伙伴关系网络,实现了自身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第六,“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推进需要依托现有合作机制的助力。其中,上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上合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组织框架内经贸合作的成效有待提高。上合致力于推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现已缔结了许多多边合作协定,但这些协定的落实还需做出更多努力。二是安全合作需要扩展和完善。成员国参与上合安全合作更多出于对成本—收益权衡的考虑,较少基于对规则或规范的认同参与安全合作,这不利于上合安全合作的深入。三是我们必须处理好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的问题。原则上,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之间有相互促进、事半功倍的功效,但截至目前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合作水平高于多边合作的水平。这需要成员国在多边合作上投入更多精力。四是扩员带来了新问题。2017年,上合实现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扩员。扩员对组织的发展而言,首先会带来如何有效融合新成员的问题。此外,扩员的挑战还在于需要谨慎处理新成员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竞争关系。如此一来,上合将面临成员国之间的间协调和合作难度加大、组织的工作机制可能需要调整等问题。五是上合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协调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对上合的发展带来十分复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可能有消极的。不排除“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可能会对上合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
为保障上合未来的平稳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是进一步明确上合的功能定位与区域定位。上合仍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有必要根据上合在过去十七年的发展历程,规划好这两个方面的定位。其次,需要加强上合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包括在完善并深化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上合开放性,妥善处理大国关系,提高组织凝聚力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三是落实协议,将工作重心放在落实已经达成的协议上。四是完善上合的决策、调解和约束等工作机制。五是启动和实施满足成员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项目。六是提高成员国对上合的制度认同,可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民众层面三个层面入手。
总之,“上海精神”是上合区别于其他国际组织最典型的特征。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多样文明,其背景是成员国均拒绝接受“文明冲突论”的观点。“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引发这些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上合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说明,上合摸索出了一条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传统有所不同的国家开展友好合作的创新性合作模式,从而具有典范性意义。而上合之所以能超越“文明冲突论”,成员国在上合框架内开展的政策沟通与人文交流居功至伟。展望未来,只有当成员国及其民众对上合产生深层次认同,上合的发展才能获得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