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恕: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

日期: 2016-11-28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编者按:11月5日,台湾高雄市政府举办了一场名为“征战属谁——追思纪念台籍老兵秋祭”的活动,这是第一次由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担任主礼。活动中,蔡英文以及高雄市长陈菊面向台湾海峡,向台湾历史上战殁的将士致敬。然而,在她致敬的对象中,除了台湾籍国军、解放军外,也包括参加二战的台湾籍日军。两岸关系一直是热议问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台湾问题?其所包涵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差异为何?蔡英文上台之后,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立场对两岸关系会有怎样的影响?且听杨恕教授对两岸关系的解读。
 
 
 
 
 
台湾问题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建立,1949年10月24日,开始了金门战役。解放军三个团9000余人登陆金门,经三日激战,不幸失利。当时美国的远东政策并没有干预中国内部事务、包括台湾问题的企图,但因为朝鲜战争(1950.6.25)的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这一切因素都使中共高层认识到,在没有取得台湾海峡的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通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已经不可能。另外,在1950.3-1952期间,中共在台组织遭到完全破坏,使我们对台湾党、政、军等多方面情况缺乏基本了解,这也严重影响了战略决策。中苏同盟的破裂,也对大陆长期没有获得海峡地区的制海制空权产生了影响。

 
 
 
对台政策的演变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对台政策大体经历了“解放台湾——和平统一——反独促统——反独不促统——九二共识下的和平共处”几个阶段,实际上,大陆对台政策的目标一直在改变。在蒋经国执政时,廖承志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其中说:“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有识之士,虑己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而现在,我们已没有进行这种对话的对象了。

 
 
 
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

美国是造成两岸隔离、“台独”得以发生、存在、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中美之间的“三个公报一个法”是造成当前两岸关系现状的重要因素。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28日在离开的当天,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公报的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确定1979年1月1日起建交。《建交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的原则,确认了建交关系及建交日期。

1982年“八一七”公报: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美国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实质是美国对台湾的安全负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与台湾关系法》和《中美建交公报》均为1979年1月1日生效。这充分说明了美国台湾政策的两面性。同时,《对台湾关系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美国具体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介入台湾安全,没有明确讲要出兵。美国在特殊情况下的介入和我们的应对,是一个重大问题。

 
 
 
台湾分裂主义与蔡英文的两岸政策

“台独”是台湾分裂主义的简称。分裂主义有四种类型:政治型,民族型,文化型,宗教型。台湾分裂主义是典型的政治型分裂主义。分裂主义的产生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分别是文化差异,地域封闭,中央权威不足,外部势力介入其根本特征是否定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主要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而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制度认同。“台独”是由政权对立演变来的,是一个特例。

要认识到政权的力量远超过文化的力量,要重视台湾制度下文化的变异。在文化认同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台湾和大陆有相同的文化。说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原则上并不错,但不重视其间的差异是有害的,不利于认识“台独”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制定反分裂的方针和政策。正是差异产生了分裂。在讨论分裂主义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考察差异。在过去100余年时间中,台湾的文化经历过两次重大变革,其一为日本殖民时期对中国文化的改变;其二是在国民党政权去台之后,两岸文化已有很大差异,在文字、历史观等方面已经明显不同,而台湾的原生地认同,更拉开了台湾民众与大陆民众之间的“乡”、“土”距离。

加之外来文化、特别是美日文化等的冲击与影响,当前台湾民众在文化心理上已经与大陆民众不同。从传统文化来说,大陆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各种批判运动,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批判等;而对胡适、胡风等所谓“资产阶级右翼文化”的批判,也相当程度上否定了五四运动以来本土和外来的资产阶级文化。加之反右、特别是文化革命、批林批孔,几乎毁灭了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在此期间,又引进了大量的苏维埃文化,也创造了大量无产阶级文化产品。如果从继承的角度讲,可以说,在大陆继承的文化中有较多政治属性,而台湾相对较多地保留了传统文化,并更多地引进欧美文化由此,造成两岸文化间的巨大差异、乃至文化对抗。台湾出现的文化虚无主义,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两岸关系的前景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讲话》中,曾界定两岸关系为:“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但蔡英文上台后一直不承认“九二共识”,且几个月内在此问题上步步后退,使两岸关系陷入停顿,再用这种定义来考虑两岸关系就有问题了。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主要对象就是台湾分裂主义,但目前来看作用并不显著。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台湾问题怎么办?有意见认为可以通过“去公认,减贸易,不旅游”的方式,但这有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去公认”相对比较好办,与台湾的“邦交国”仅有22个,且大多是中美洲和非洲的小国;“不旅游”对台湾政局的影响不会很大。而“减贸易”可能会在短期对台湾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但长期效果尚待研究。一方面,台湾经济的支柱为高技术产业,当年成为“四小龙”之一时与大陆没有经贸关系;另一方面,限制在大陆台资所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大陆台资企业8万余家,投资总额5000亿美元以上,产值占大陆GDP8%,就业约400余万人,“减贸易”的做法给大陆带来的损失可能不会比台湾小。

标签:
学术论著
图片新闻
  1.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美国中亚政策研究(1991—2018年)》出版
  2.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人权议题在《北京评论》(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3. 【学术动态】我所多位老师应邀担任《国际安全研究》匿名审稿专家
  4.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曹伟副教授赴新疆参加学术研讨会
  5. 【时事评论】李捷教授等就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现象在“丝路新观察”发表评论
  6. 【对外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我驻哈萨克斯坦总领馆、企业与哈多所大学
  7. 【学术交流】米鹏举博士、靳晓哲博士应邀参加亚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8. 【学术讲座】曾向红教授作客“兰山讲堂·思政云课” 分析大国在中亚地区博弈的新态势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3.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4.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5.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6. 关于举办“中国反分裂理论研讨会”的通知
最近更新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美国中亚政策研究(1991—2018年)》出版
  3. 【开卷有益】曾向红、杨双梅所译《国际关系中的差异问题》一书出版
  4. 2023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5.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近年出版的学术专著(1998-2023年)
  6.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中亚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议题》一书出版
  7. 【开卷有益】李捷教授所著《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安全研究》一书出版
  8. 【学术评论】焦一强教授就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
  9. 【学术评论】高婉妮副教授等人就国际关系等级制理论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
  10. 【时事观察】王四海、魏锦:中国-中亚峰会为共建“一带一路”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