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倩、陈贤钧 编译
【文献来源】
https://www.migrationdataportal.org/regional-data-overview/central-asia,2025年2月27日。
【更新于2025年1月31日】
中亚地区作为历史上促进欧亚商品与人口流动的丝绸之路核心枢纽,截至2021年6月,其人口规模达7590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22)。截至2020年6月,中亚五国国际移民总量约560万,其中次区域内部流动占比9%(联合国经社部,2020)。数据显示,同期全球780万来自中亚的国际移民,流向俄罗斯的群体占比最高达63%(490万),其次为德国17%(130万)和乌克兰7%(52.9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20)。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2020年中亚经济活跃人口中约10%—16%选择居住在本国,其余人选择跨国就业,主要流向俄罗斯联邦与哈萨克斯坦。值得关注的是,被列为全球重要全球最重要的劳动力移民走廊之一的中亚—俄罗斯移民走廊,2020年已承载660万中亚移民(俄联邦内务部,2021)。但受2022年2月俄乌冲突的影响,上述数据可能有所变化。
图1:2020年6月中亚地区迁入及迁出的国际移民总数
一、中亚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趋势
(一)俄乌冲突对中亚经济的影响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发生后,首轮国际制裁导致俄罗斯的中亚跨境资金流动收缩,但经济展现出超乎预料的韧性,未出现预期中的结构性崩溃(世界银行,2022)。因此,在跨境资金流入与能源收入复苏的双重驱动下,中亚经济也呈向好态势。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23年数据显示,该机构已调整其2022年9月发布的区域经济预测——原预计中亚地区2022年经济增长4.3%、2023年增长4.8%(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22)。关键数据显示,2022年中亚地区汇款流入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1年的153亿美元跃升至258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9%(世界银行&国际移民组织,2023)。深层分析表明,此轮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两大因素:后疫情时代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对中亚移民的需求增加(Ratha等,2022),以及国际流动限制背景下官方汇款渠道使用率的提升(Dinarte-Diaz等,2022)。
(二)中亚地区的国际移民迁入趋势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亚国家共有约560万国际移民。其中,52%是女性移民,48%是男性移民。哈萨克斯坦以370万国际移民(约占区域总量66%)位居首位,其后依次为乌兹别克斯坦120万(21%)、塔吉克斯坦27.6万(5%)、吉尔吉斯斯坦19.9万(4%)及土库曼斯坦19.5万(3%)。另一方面,中亚的国际移民主要来自三个国家——俄罗斯68%(约380万)、乌克兰9%(约51.5万)、乌兹别克斯坦7%(约38万)。值得注意的是,48.5万(占比9%)为具有同源文化背景的跨境民族(如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其迁移行为虽发生在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毗邻地区(如费尔干纳盆地),但因未获得迁入国国籍,仍被划定为国际移民范畴。但受2022年2月俄乌冲突的影响,上述数据可能有所变化。
2022年2月俄乌冲突引发的技术性移民潮重塑了中亚人口流动格局。俄罗斯IT从业者率先通过“中亚走廊”迁移,2022年9月动员令发布后,形成第二波包含各行业的“知识型移民”高峰。截至2022年10月底,哈萨克斯坦累计接收约50万俄罗斯公民,其中多数持短期签证但实际长期居留(哈萨克斯坦国际事务部,2022)。与此同时,2022年前9个月,吉尔吉斯斯坦有18.4万俄公民入境,乌兹别克斯坦则迎来39.5万人次,但吉乌两国均未披露实际滞留规模(Engvall,2023)。
(三)中亚地区的国际移民迁出动态
根据联合国经社部《2020年全球移民报告》,中亚五国海外移民存量在2020年6月达780万(占地区总人口的8.2%),其中:哈萨克斯坦420万(53.8%)、乌兹别克斯坦200万(25.6%)构成主体,塔吉克斯坦58.7万、土库曼斯坦24.3万人。地理上呈现显著的“俄罗斯中心主义”分布,63%(490万)集中于俄罗斯,17%(130万)流向德国,7%(52.9万)分布乌克兰。但受2022年俄乌冲突的影响,上述数据可能有所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俄乌冲突背景下,中亚向俄罗斯的劳动移民却呈现“逆周期韧性”。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塔吉克斯坦(35万)、乌兹别克斯坦(63万)(2022年同期36.6万)、吉尔吉斯斯坦(17.3万)三国赴俄劳工总量达115.3万(Engvall,2023)。中亚迁向俄罗斯劳动移民的增长打破了“地缘冲突—移民衰减”的传统认知,本质是后苏联空间“劳动力—资源”依附关系的延续。
(四)中亚国际留学生的流动情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年全球高等教育流动报告》,2021年中亚五国输出留学生31.3万,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是最显著的国际留学生来源国(109,945人),其次是哈萨克斯坦(91,860人)、土库曼斯坦(69,519人)、塔吉克斯坦(27,459人)和吉尔吉斯斯坦(13,757人)。2021年,中亚国家留学生多选择赴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韩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留学。
在接收国际留学生方面,据2021年的可靠数据,中亚国家合计接收了近6.6万名国际留学生,其中吉尔吉斯斯坦接收的国际留学生最多,达61,418人,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4,219人)和土库曼斯坦(125人)。塔吉克斯坦(自2017年)和哈萨克斯坦(自2021年)缺失数据。2021年,中亚国家的国际学生大多数来自印度、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
(五)难民与移民庇护申请人的区域分布
联合国难民署2023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亚五国接收了21,814难民(阿富汗占99.3%),2,468名庇护申请人(阿富汗占62.4%),41,401名无国籍者。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难民存量仅为2000年历史峰值(99,086人)的22%,且这些难民主要来自阿富汗、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此前,1999-2000年发生的三大事件——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吉乌边境武装入侵(1999-2000)、乌兹别克爆炸案(1999)使中亚国家加强了边境管控,并且要求独联体国家的公民办理签证、进行居留登记,重塑了中亚难民治理进程。
在难民流出方面,联合国难民署2023年数据显示,18,186名中亚籍难民和32,426名移民庇护申请人主要流向了欧洲和北美国家。其中,乌兹别克斯坦以4,547名难民(25%)成为最大输出国,而哈萨克斯坦则以9,960名庇护申请人(30.7%)成为领跑区域。
(六)中亚地区的内部国际移民
根据境内流离失所问题监测中心的数据(IDMC,2023),2022年,中亚地区166,120名内部移民中,96.4%因暴力冲突引发(如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边境冲突、吉尔吉斯斯坦奥什族群骚乱),仅3.6%归因于受到安全威胁与自然灾害。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年末流离失所者存量骤降至4,156人(其中冲突4,120人,灾害36人)。
二、中亚移民走廊的模式演变与区域影响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劳动力移民走廊之一,中亚—俄罗斯移民走廊在俄乌冲突后呈现“韧性调整”特征。2020年俄罗斯接纳的660万中亚移民(国际移民组织,2021a)。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2023年登记外流23.32万人次,但实际在俄滞留劳工达120万(占200万外迁劳动力的60%)。
2023年末,吉尔吉斯斯坦32.85万海外公民中的绝大多数(28.54万,占比86.9%)滞留俄罗斯。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返国劳工中84%来自俄罗斯(2022年为81%),延续了后苏联空间最紧密的“俄向依赖”结构。66%的劳工移民家庭依赖侨汇,80%的家庭通过非正式渠道定期汇回(AELM,2024;国际移民组织,2024b)。
2023年第四季度,国家边境服务局(2024)与国际移民组织(IOM,2024d)联合监测显示,哈萨克斯坦的350万离境移民中,64.2%(224.6万)流向中亚邻国——乌兹别克斯坦(150万,42.9%)、吉尔吉斯斯坦(74.6万,21.3%),俄罗斯仅列第三(67.8万,19.4%)。这种“向东转”的指向,标志着后苏联空间“去俄化”进程中区域性迁移网络的重构。
国际移民组织人口追踪矩阵(DTM)分析显示,在塔吉克斯坦所监测社区的247,753名移民中,98%(242,800人)流向俄罗斯,在28个目的地国中占绝对主导(国际移民组织,2024e),反映了塔吉克斯坦对俄侨汇经济的深度依附。
(一)难民接收与内部流离失所的双重压力
从联合国难民署2023年数据来看,中亚的难民接收史呈现冲突周期波动。从1992年塔吉克斯坦内战初期的3,000人,到2000年车臣战争与阿富汗塔利班首次掌权的10万峰值(主要集中于哈、乌两国),直到2006年才开始有所减少(当年度接收了总计7,870名难民)。然而,2021年8月塔利班重掌政权后,中亚国家(尤其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接收难民的数量开始增加。2023年6月,中亚地区接收的难民总数达到21,814人,相比2000年的3,685人增加超过了240%。
图2 中亚难民和移民庇护申请人的数量变化
境内流离失所问题监测中心(IDMC)2023年的数据显示,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奥什族群骚乱使得中亚境内流离失所者数量达到30.7万峰值,2019年奥什州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冲突导致16.6万人流离失所,而2020年乌哈洪水造成的8.2万灾害导致的流离失所者,标志着中亚首次自然灾害超越冲突成为首要流离动因。
(二)混合流动:合法移民与非合法移民的流动
由于移民走廊与文化、历史及语言联系紧密,因此中亚国家的国际移民流动也受到移民走廊的影响与推动。此外,观察中亚国家的移民流动还应考虑法律框架,包括了双边及区域性劳动力移民协议,例如俄罗斯为中亚移民提供的“快速通道”,以及欧亚经济联盟(EAEU)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移民流动(国际移民组织,2023)。
中亚国际移民呈现基于文化、历史、语言紧密融合的特征,叠加欧亚经济联盟(EAEU)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在俄罗斯“简化居住证”等政策的催化下,构建了全球最具韧性的跨国移民走廊(国际移民组织,2023)。
在此背景下,中亚移民存在非法移民现象,无合法工作或非居留许可的务工与非法利用签证务工(如旅游签务工)构成双重非法性(Ryazantsev等,2021;国际移民组织,2014)。以土耳其为例,2023年中亚旅游入境者激增60.6%(土耳其移民管理总局,2024),其中一些移民可能在签证或免签停留期结束后仍会滞留,或非法务工,或继续前往中美洲,或最终前往美国,且试图经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进入美国的中亚移民数量呈上升趋势。2022年被遣返或拘捕的中亚移民人数比2021年增长了366%(美国国土安全统计局,2024)。这种流动催生美国移民法院中亚案件从2022年的7,629宗暴增至2023年的28,162宗,增幅达269%(交易记录访问清算中心,2024)。
(三)疫情对移民依赖型经济的撕裂效应
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暴露出中亚国家从苏联独立转型后“侨汇经济”的制度性依附的脆弱性(Lee-Jones,2021)。作为全球侨汇依赖度最高的地区,疫情初期独联体国家(CIS)流入俄罗斯的47%汇款增量(达63亿美元,世界银行2020),实质是230万中亚滞留劳工的“自救性汇款”——这些款项主要用于为滞留俄罗斯的劳动力移民和留学生提供帮助。这种增长被西方对俄制裁打断,2020年第2季度俄罗斯汇往中亚的汇款与2019年同期相比骤降23%(Rathaet等,2020),形成了疫情冲击和制裁叠加的双重危机。
【编译者简介】
廖雨倩,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陈贤钧,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校对者简介】
刘柯岐,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赵原,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兰州大学中亚及周边动态编译团队】
兰州大学中亚及周边动态编译团队,依托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聚焦区域与国别时政动态和学术前沿,通过编译、分析与传播,促进人才培养,强化学科交叉,推动中亚及周边区域国别学的深度发展。
本文编译仅供学术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机构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