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观察】曾向红、罗金:《国际组织研究视域中的上海合作组织研究》

日期: 2021-09-15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立二十年来,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在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成功探索出一条国际组织的新型发展道路,树立了区域合作的新典范。然而,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上合组织研究与国际组织研究以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有必要对上合组织研究与国际组织研究的关系予以讨论,并对其所涉及的议题进行学理化探讨。

 

国际组织研究与上合组织研究的现状与特征

20世纪初,国际联盟的建立引发了学术界对国际组织研究的兴趣,也带来了国际组织研究的第一波浪潮,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课程、专著与期刊纷纷出现。二战后,大量国际组织的建立带动了国际组织研究的第二波浪潮。在此阶段,学界尤其关注国际组织的运作机制、决策程序等问题。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研究迎来了第三波浪潮。这一阶段,学界更为关注从理论视角上解决国际组织的自主性问题。如“全球主义”提出应该重视和强调国际组织的作用与国家间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致力于阐明国际组织相对于国际权力分配的独立作用。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国家间依赖性的增强,国际组织的地位得以提升,国际组织研究的第四波浪潮随之兴起。建构主义学者着重分析国际组织的身份、利益和目标,其他学者则将国际组织的研究议题进一步推向深入,如探讨国际组织与国内政治互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危机管理等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国际组织研究越来越受到政治学、社会学与法学领域学者的关注,不同学科的交叉探索与跨学科研究趋势日渐明显,研究议题和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在既有国际组织的研究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既有国际组织研究大多基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基础,依托国际政治理论框架,或者借助国际关系理论中无政府状态、国家理性等假设对国际组织展开观察和分析。迄今为止尚未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国际组织理论研究体系,也未形成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学说,国际组织理论研究较为缺乏;二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组织往往持保留态度。如现实主义学者认为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中不具备独立的地位与意义,他们更关注国家间物质实力的分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际组织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三是当前国际组织研究偏重于案例研究,很少提炼国际组织所具有的普遍性机制或功能。研究对象也重点关注如联合国、欧盟之类的西方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对上合组织、东盟之类的非西方国际组织的探讨较少。

对于上合组织研究而言,学术界对上合组织成立以来的实践历程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不仅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而且对上合组织的研究兴趣也在持续增加。围绕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对上合组织的描述性研究。包括研究上合组织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地区影响力等,或探究上合组织内部各领域的合作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等,以及上合组织扩员问题、地区治理问题等具体的研究领域;二是对上合组织的理论性研究。这部分学者尝试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对上合组织的整体发展过程或某一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解析,或通过对领导人政治话语的考察,尝试进行学术转化或提炼出新的学术概念,还有学者运用既有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来对上合组织展开分析和论述。从上述对上合组织研究的梳理中,可以概括出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一是在上合组织研究中,描述性成果的数量要多于理论研究成果的数量,而且目前描述性分析方法仍旧是上合组织研究的主流范式或研究趋向;二是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中,学术界往往将上合组织视为一个孤立的案例,很少将其纳入到国际组织研究的视域中,也很难见到用国际组织的思想或方法来对上合组织展开多角度与全方位的研究。

 

国际组织研究与上合组织研究需要相互借鉴

要形成上合组织研究的科学框架,并促进上合组织研究的理论化探索,需要意识到上合组织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将上合组织纳入到整个国际组织研究框架之内以提升理论的适用性,国际组织研究与上合组织研究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过程。

(一)国际组织研究需要上合组织研究经验

首先,国际政治学科的任务在于探讨国家权力的变化与国家间的互动关系,这就使其很难对国际组织这一超国家行为体予以必要关注。这导致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国际组织研究被边缘化。其次,对国际组织本身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整体性的理论体系,国际组织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落后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与国际组织自身的发展历程。最后,这种研究趋势使国际组织研究视野局限于西方所主导的国际组织中,缺乏对非西方国际组织案例的研究,也使得国际组织研究难以提炼出具有欧亚特色的“上合组织经验”,这对于国际组织研究的长远发展而言或许是不利的。

上合组织树立了欧亚区域合作的新典范,也为国际组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路径。特别是作为非西方国际组织的典型代表,上合组织凭借二十年的发展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地区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也积累了具有“上合特色”的经验和方式。如能对“上合组织经验”进行提炼,并将其纳入到国际组织研究的框架中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丰富国际组织研究的样本和案例,还可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二)上合组织研究需要国际组织研究指导

在上合组织研究中,现有成果偏重于对组织进行描述性分析,虽然对认识和了解该组织大有裨益,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对上合组织研究的缺失。这种局面不利于上合组织研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展开深入对话,也造成了二者的脱节。在既有理论研究中,由于学术界忽视了上合组织作为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事实,也使得上合组织研究与国际组织研究之间相互分离。对于上合组织研究而言,不仅使其难以明晰自己的定位,还造成了上合组织研究方向的模糊。特别是对于中国学者而言,上合组织作为中国参与创建,并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在中国外交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合组织一方面承担着理论创新的重任,被中国学者寄予了尝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更高的学术追求;另一方面,上合组织也被视为中国参与周边区域合作制度化的典范,与“一带一路”倡议等通过参与制定区域规则来实现外交战略的整合,为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实践提供话语支撑。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上合组织的发展“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需要意识到上合组织自身所具有的地区国际组织属性,将上合组织研究置于国际组织研究的框架内,通过相互借鉴、丰富上合组织研究,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理论意义与学理价值。

 

国际组织研究视域中上合组织研究的路径

遵循国际组织研究的逻辑框架,意味着赋予了上合组织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合法意义,也为学术界在国际组织领域展开讨论提供了便利。上合组织的确也具备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如从《联合国宪章》的法律框架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满足了联合国所确定的区域组织的重要标准,即在联合国框架内维护和平与安全。在国际组织研究视域内对上合组织展开研究,可以从上合组织与国际组织的共有特征出发着手考虑:一是借鉴理论基础。可参照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或观点,为当前上合组织的学理研究提供必要借鉴。此外,上合组织也可依托跨学科进行研究,包括法学、社会学等;二是共享研究议题。学术界应当关注国际组织研究的议题,从国际组织的产生存续、机构设置、功能作用等出发对上合组织予以系统的阐述,强调上合组织的主体性地位,关注上合组织的自主性行为,这也是上合组织研究目前较为欠缺的方面;三是关注比较分析。在现有国际组织研究框架内将上合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展开比较,如可以依据历史发展脉络,对上合组织与欧盟、东盟等国际组织展开纵向比较,也可就其中某一个领域展开横向分析。如此,一方面可以增进对上合组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炼出上合组织作为国际组织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

学术界还需从上合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出发,对国际组织研究予以完善:一是比较上合组织与传统西方国际组织的相异点,以及上合组织与非西方国际组织的相同点。如与欧盟等国际组织遵循从经济领域“外溢”到政治领域的路径所不同,上合组织起源于安全等高级政治领域,形成了以安全驱动为特征的地区合作模式。上合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形成了一种“保护性一体化(Protective Integration)”的国家主义原则,还与东盟等非西方国际组织在机构和议程设置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形成了一种松散、非正式但却具备灵活性的合作模式;二是提炼上合组织在二十年探索历程中所形成的“上合组织经验”。如上合组织自身与成员国之间、域外大国之间的互动,也构成了上合组织独具特色的权力分布格局与互动模式。上合组织倾向于通过双边协议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之间的层级联系等都丰富了上合组织的地域特征。此外,作为组织指导理念的“上海精神”不仅对各成员国主权和国家身份予以承认,还展示了一种通过包容诸多异质性,推进成员国之间有效合作的地区路径。这与西方推崇的通过推进规范同化、机制法制化等强调成员国统治性的组织发展路径迥然有异。经过二十年的摸索,上合组织既具有国际组织发展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系统整理作为国际组织的上合组织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推进上合组织研究发展的前提。

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推动上合组织研究发展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要求学者们不仅要基于上合组织的发展经验进行概念创造,还需要推动相关研究假设、研究命题、研究机制等全面创新。鉴于目前上合组织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描述性特征,故推进上合组织研究与国际组织研究之间的结合,是推动上合组织研究成为一个新学术研究议程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标签:
学术论著
图片新闻
  1.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美国中亚政策研究(1991—2018年)》出版
  2.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人权议题在《北京评论》(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3. 【学术动态】我所多位老师应邀担任《国际安全研究》匿名审稿专家
  4.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曹伟副教授赴新疆参加学术研讨会
  5. 【时事评论】李捷教授等就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现象在“丝路新观察”发表评论
  6. 【对外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我驻哈萨克斯坦总领馆、企业与哈多所大学
  7. 【学术交流】米鹏举博士、靳晓哲博士应邀参加亚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8. 【学术讲座】曾向红教授作客“兰山讲堂·思政云课” 分析大国在中亚地区博弈的新态势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3.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4.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5.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6. 关于举办“中国反分裂理论研讨会”的通知
最近更新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美国中亚政策研究(1991—2018年)》出版
  3. 【开卷有益】曾向红、杨双梅所译《国际关系中的差异问题》一书出版
  4. 2023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5.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近年出版的学术专著(1998-2023年)
  6.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中亚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议题》一书出版
  7. 【开卷有益】李捷教授所著《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安全研究》一书出版
  8. 【学术评论】焦一强教授就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
  9. 【学术评论】高婉妮副教授等人就国际关系等级制理论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
  10. 【时事观察】王四海、魏锦:中国-中亚峰会为共建“一带一路”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