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笃研”读书会举行第三十一期交流活动
2021年1月4日晚,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笃研”读书会第三十一期交流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8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期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阿耶·扎拉科尔(Ayşe Zarakol)的“After Defeat: How the East Learned to Live with the West” 中文名译为《失败之后:东方如何学会与西方共存》。
读书会伊始,本次读书会主持人罗金对作者和本书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阿耶·扎拉科尔博士为土耳其裔,现任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教师,也是伊曼纽尔学院的研究员。扎拉科尔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国际安全(擅长社会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方法),致力于探讨东西方关系在国际秩序中的演变,尤其关注大国兴衰以及非西方地区大国。
本期阅读书目《失败之后:东方如何学会与西方共存》一书系是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列出版物中的一本,该套丛书中的许多专著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经典。而《失败之后》主要探讨了非西方国家融入国际体系的方式所产生的不安全感,以及这些不安全感如何持续塑造世界政治的基本形态等问题。本书采用了历史制度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选取土耳其、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作为主要案例,重点分析了全球秩序高度分层的本质,认为这种秩序的运作取决于社会地位。由于存在分层,因而便存在社会的不平等,西方凭借其所制定的国际准则可以对非西方国家以不够现代化、不够发达、不够工业化、不够民主等理由进行污名化指责。土耳其、日本和俄罗斯均属其列,这使它们形成强烈的自卑感,也使它们对自身地位的变化格外敏感,并希望获得承认,而这也相应地影响了它们的外交政策。
随后,同学们围绕本书内容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同学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比如作者在本书中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政治学理论知识,还能够结合丰富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知识进行概念的阐释,足以窥见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也为今后同学们在国际关系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学术创新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同学们也对该书的研究问题、主要观点和案例选择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疑惑。第一,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应对污名化的策略,且不论这些策略是否概括完全,仅对于被污名化的行为体而言,倘若其采取应对污名化的策略为接受西方国际社会的规范,西方是否能够准许这些国家进入西方社会的俱乐部,从而摆脱“局外人”身份的束缚,这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第二,本书强调国际体系是有层次的,这种层次体现在文书所写的“大门”“看门人”“局内人”“局外人”等概念的描述中,但这其中无不包含类似差异性、等级性的隐喻,这与中国所强调的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还是存在差别,也表明了作者仍未完全摆脱西方固有的思维方式与逻辑习惯。第三,同学们还谈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局内人—局外人”的二分法的划分标准究竟是权力的大小,还是规范的强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认斗争背后到底是身份认同的抗争还是权力政治的对抗等等。
最后,曾老师与同学们围绕本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在总结之前,曾老师重申举办读书会的目的,即培养同学们的四种意识,即鉴赏意识、批判意识、问题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就鉴赏意识而言,曾老师重点谈及了本书作者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观察视角。本书的思想渊源较为多元化,既有建构主义的思想观点,也蕴含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文明的进程》、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资本理论、现代化理论以及汤因比、尼采等学者的历史学和哲学观点。本书的行文逻辑是被污名化后该怎样寻找出路,但平时大家只注意到了形式的平等,即无政府状态中,各国仅拥有的主权平等,而忽视到了国际社会中实际存在着的不平等现象。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重点探究了污名化情况下的国家的应对策略,这都是今后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所思考的方面。
就批判意识而言,本书的处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案例选择。本书选择了土耳其、日本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作为主要案例,之所以这样选择,是由于这三个国家的策略趋向一致,即接受或者拒绝。然而,如果只选择接受或者模仿的案例,或许存在案例选择偏差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本文的结论是不全面的。严格的论证应该既包括接受的案例,也包括拒绝的案例。第二,污名化和权力分布。污名化为何会产生?简单来说是权力导致的,权力高则会对别人进行污名化。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来看,这是权力高的人获得自尊的一种途径。但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权力提高或实力提高不一定就会得到被人的承认,污名化和权力之间也不一定是线性的关系,但污名化却要具备权力的基础或前提。第三,如何破除污名化。作者只提供了两种应对污名化的策略选择,即接受或者拒绝,但这种两分法或许是不完整的。一个群体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以借鉴社会学理论所提供的策略: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和社会创造。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而言,目前所采取的策略是什么样的,未来可以采取怎样的策略,都需要学术界的进一步思考。第四,国家拟人化。本书存在一个层次回落的问题,即将国家层面的讨论回落到个体层面,运用社会理论来探讨国家之间的互动,但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否能够代表国家的意图,这也需要深入考虑。第五,本书还存在混淆承认安全和本体安全的问题。本体安全强调自我感知,而承认安全受到外部评价的重要影响,本体安全和承认安全有可能趋同,也有可能分化,但在本书中承认安全和本体安全是合而为一的。第六,等级制和差异问题的处理。从污名化进行溯源,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西方没有学会处理差异问题。在面对差异时,西方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即同化或者取消。然而无论选择那种方式,目的都在于确立这种高高在上的等级制,才会使西方获得本体安全。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国际关系中的差异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存在更为有效和包容的对待差异的方式。第七,学术界对于为承认而斗争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持不同看法,为承认而斗争是以乐观为导向,还是以悲观为导向的?为承认而斗争与为生存而斗争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就问题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而言,曾老师以各位同学的研究方向为例进行了说明,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术关联能力,将书中的问题同自己的研究导向结合起来,并自主提出问题,遵守学术规范,努力将政治话语进行学理化阐释,实现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本期读书会至此结束。
撰稿:罗 金
审定:任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