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恐怖之火与反恐之火

日期: 2020-01-16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祛除极端思想,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持久安全。”

文/《环球》杂志记者 吴美娜

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12月28日清晨的一声巨响,传出2019年全球“恐怖之火”与“反恐之火”的双重回音。当天,摩加迪沙一处公路检查站遭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79人死亡,149人受伤,成为自2017年10月以来索马里发生的最严重袭击事件。

一系列迹象表明,非洲正日益成为全球反恐的最前线。根据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9全球恐怖主义指数”,被标记为受恐怖主义影响指数“非常高”和“高”的18个国家中,有一半来自非洲大陆,其中尼日利亚、索马里、刚果(金)位列前十。

新西兰“3·15”恐怖袭击、斯里兰卡“4·21”恐怖袭击、德国犹太教堂袭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在美军特种部队10月26日突击行动中身亡……这些给世人留下特殊印象的重大事件,也使得2019年成为反恐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埃菲社2019年12月刊文称,“圣战主义”者和“白人至上主义”者实施了2019年最血腥的袭击。

按反恐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情报技术教研室主任吴绍忠对《环球》杂志记者的分析,这一系列事件背后,至少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部分恐怖袭击出现了“宗教报复”和“文明冲突”的特征;二是巴格达迪之死将对世界反恐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巴格达迪死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前军官阿卜杜拉·卡拉达什接班。从接班人之争和“伊斯兰国”内部存在的派系问题等因素来看,阿卜杜拉·卡拉达什未来可能难以获得巴格达迪那种地位。而为了在新的领导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伊斯兰国”各地分支以为巴格达迪复仇为名发动恐怖袭击,图谋提升自己权力和地位的可能性较大。

监测全球极端组织行动的国际恐怖组织搜索情报集团分析师丽塔·卡茨说,从活动轨迹看,极端组织“肯定会利用巴格达迪的死招募更多人员并发动袭击”。据路透社报道,“伊斯兰国”当下可能对中东、亚洲、非洲至少10个国家构成威胁。

“未来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反恐趋势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宗教报复’和‘文明冲突’为特征的恐怖活动可能会逐渐增多;二是被驱散的‘伊斯兰国’势力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现实危害;三是‘基地’组织会逐渐变得活跃。”吴绍忠说。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亚研究所教授曾向红则对《环球》杂志记者分析说,一些“伊斯兰国”分支的“效忠”本就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因此外界难以根据当前的形势判断“伊斯兰国”在其他地区的发展前景。有一点可以明确,巴格达迪的殒命,很有可能进一步削弱“伊斯兰国”与其分支本就不甚强大的联系与凝聚力,从而导致各分支各自为政、分崩离析。但对于国际社会的安全而言,其影响殊难预料。

多维度反思与改革

吴绍忠分析说,多年来,尽管各国都在反恐,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但就全球范围而言,各国其实缺乏真正协调一致打击恐怖主义的动力,甚至对“恐怖主义”的定义还未统一,这在客观上也为恐怖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为此,有必要着重在五个层面进行反思与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联合国《全面反恐公约》的制定。2001年,联合国开始进行《全面反恐公约》的制定工作,但在核心条款上各成员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寸步不让,至今未有突破性进展。制定联合国层面的《全面反恐公约》,有助于对各国的反恐工作进行统筹和制约,避免有的国家把反恐作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

二是大国之间形成反恐合力。只有真正形成全球反恐“一盘棋”,各国协调行动,才能避免恐怖组织利用各国暗中争斗之乱趁势坐大。

三是调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格局。恐怖主义之所以能够滋生和蔓延,还和部分大国对恐怖组织的有意利用密不可分,即“双标”、选择性“失明”等反恐态度。如果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不进行优化和改善,某些恐怖组织在西方大国眼中的“棋子”属性不改变,国际恐怖主义就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四是通过加强情报共享、边境巡查等措施,防止“伊斯兰国”剩余力量肆意扩散。

五是防止“基地”组织趁机卷土重来。巴格达迪之死给“基地”组织提供了重新夺回恐怖组织“头把交椅”的机会。对此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和高度警觉,并提前投入足够资源进行防范处理。

针对恐怖主义新特点,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讲师李琦表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应着力清除“白人至上”思想,缓解种族问题,平衡好少数族裔群体和主流社会的利益,特别是摘掉看待移民群体的有色眼镜,严厉打击国内极端右翼势力,将种族冲突置于可控范围之内。此外,应进一步管控极端思想的网络传播。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队保卫工作系教授范明强也表示,需要警惕潜在“仿恐”者。争夺社会舆论和控制社会心理一直是恐怖主义的重要策略。对此,要加强引导,占据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形成打击恐怖主义的高压氛围。

“实践一再证明,以暴制暴的军事打击手段不能从根源上消灭恐怖主义,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祛除极端思想,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持久安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反恐方向博士范荣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环球》杂志第1期 2020年1月8日)

 

标签:
学术论著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做客辽宁大学主讲“博雅学术讲座(第十五讲)”
  5. 【开卷有益】李亮博士所著《美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评析》一书出版
  6. 【对外交流】中亚所代表团出访乌兹别克斯坦 与多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 【科学动态】我所负责的国社科涉中亚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会在兰举行
  8. 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开幕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开卷有益】李亮博士所著《美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评析》一书出版
  3.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美国中亚政策研究(1991—2018年)》出版
  4. 【开卷有益】曾向红、杨双梅所译《国际关系中的差异问题》一书出版
  5. 2023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近年出版的学术专著(1998-2023年)
  7.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中亚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议题》一书出版
  8. 【开卷有益】李捷教授所著《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安全研究》一书出版
  9. 【学术评论】焦一强教授就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
  10. 【学术评论】高婉妮副教授等人就国际关系等级制理论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