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9译】哈萨克斯坦公民赴韩劳务移民研究——以移民体系理论为分析框架

日期: 2025-10-23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陈贤钧 廖雨倩  编译

【文献来源】추영민. 카자흐스탄 국민의 한국으로의 노동 이주: 이주체계이론을 중심으로[J]. 중동연구, 2024, 43(2): 53-76.

 

一、

绪论

在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背景下,韩国与中亚五国受到直接影响。但在国际关系急剧变化中,韩国与中亚之间出现了一个独特现象:中亚移民在韩数量持续增加,其中劳务移民增长尤为显著。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已与韩国签署并实施雇佣许可制(EPS),哈萨克斯坦正推进相关前期程序,预计2024年完成签署。这意味着,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四国公民将可通过合法程序赴韩务工。

韩国为解决老龄化与低生育率问题,推行移民引入政策,成为移民流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中亚国家正为韩国移民数量增长提供助力,或将深刻影响韩国社会的未来变化。因此,亟需全面把握引发移民流动的环境、社会、制度因素,以及韩国应采取的政策应对。从更深层次来看,在地区集团化加剧的不稳定国际形势中,韩国与中亚之间的人员交流增多,有望成为超越地区竞争、维系双方关系的突破口。由于移民流动更多基于个人目的与偏好,与外交、政治、意识形态无关,因此劳务移民不仅是解决国内劳动力供需失衡的手段,更能成为连接各方的长期纽带。

既有研究已尝试分析中亚公民赴韩移民的动因,但移民是复杂现象的集合,需结合多元理论框架进行多层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全面认知,及时应对韩国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因此,本研究聚焦中亚五国中近年赴韩移民增长最快的哈萨克斯坦劳务移民现状,未来将拓展至其他中亚国家。研究将结合统计数据,基于移民体系理论分析移民动因与特征。移民体系理论可从宏观、微观、中观层面多维度解析移民现象,适用于剖析哈萨克斯坦移民这一复杂议题。

 

二、

国际移民理论与移民体系理论

 

学界已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解析国际移民现象。经济学领域以新古典学派与新经济学派为代表。例如,新古典学派聚焦平均工资、劳动环境、移民成本等经济因素,认为个人为最大化收入与效用选择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流向高工资地区,并主张移民会缩小国家间工资差距,最终达到经济平衡。但该理论因将移民动因简化为个人经济计算而受到批判。Everett S. Lee(1966)的“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Factors)指出,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结合个人特征引发移民,但其仅从经济层面简化了两地特征,无法解释为何最贫困者未必涌向最富裕国家、高人口密度国家仍有移民流入等问题。而新经济学派则将研究单位从个人扩展至家庭与社区,认为移民是家庭为实现收入多元化、分散风险等做出的集体决策。但经济视角因过度简化移民现象而遭质疑。

1970-80年代出现的“历史—制度”视角,聚焦大规模劳动力移民,从资本主义视角解析移民动因,其理论根源分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依附理论强调移民是资本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手段,认为强国通过殖民统治与不平等贸易加剧第三世界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而世界体系理论则认为,国际移民是世界经济向边缘地区渗透(如资本与商品流入)的结果,由全球政治经济结构与市场形成驱动。但该视角因忽视移民与国家的能动性而受批判。

在上述理论与批判中,移民体系理论(Migration Systems Theory)应运而生,其植根于地理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主张移民流动源于移民输出国与接收国在殖民统治、政治影响、贸易、文化纽带等基础上的既有联系,并将移民视为宏观与微观结构互动的结果。宏观结构指国际规范、国家关系、全球政治经济、移民相关法律等制度性因素;微观结构包括移民在迁移与定居中形成的非正式社会网络、习俗与观念;中观结构(meso-structure)则指中介(律师、经纪人、蛇头等)的协调作用,其作为移民产业的参与者,对移民决策影响显著。移民体系理论被视为整合性分析框架,而非单一规律总结,有助于超越韩哈两国单一因素分析,从多层结构互动中理解哈萨克斯坦劳务移民现象。

三、

哈萨克斯坦公民赴韩移民现状

 

韩国外籍人口在2019年达峰值后,因疫情在2020—2021年期间短暂下降,2022年恢复增长(同比+224.5%),2023年达2,507,587人(同比+11.7%),接近疫情前水平。韩与中亚的人员交流在疫情期间短暂停滞,2022年后持续回升,中亚公民在韩比例从2013年的2.9%升至2023年的5.9%。

中亚公民中,乌兹别克斯坦占比最高(2023年约60%),2016—2019年平均每年新增约7,000人,规模稳定。哈萨克斯坦次之(约31%),但近10年增幅最显著:2013年在韩滞留者不足3,000人,2023年突破4.5万人,增幅达15倍。2016—2017年新增10,427人,2021—2022年新增12,224人,近年持续增长。2022年,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在韩滞留者分别为41,840人、79,136人,较2018年增长36.2%,增幅居首(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2022,51)。吉尔吉斯斯坦占比6.9%,年均新增超500人,10年增幅3倍;塔吉克斯坦占1.7%,10年增幅5倍;土库曼斯坦因政策限制影响占比仅有0.7%,但10年增幅达21倍。

从哈萨克斯坦劳务移民来看,持有可就业签证在韩滞留者从2013年的834人增至2019年的7,867人(7年间增幅超过9倍),疫情期间短暂下降,2023年恢复至5,309人。

但上述数据未包含韩裔(F-4)、婚姻移民(F-6)及非法滞留者。2023年,哈萨克斯坦非法滞留者达13,788人(较2015年增10倍),韩裔与婚姻移民分别为13,239人、575人(较2013年分别增17倍、5倍)。若计入持留学签证(D-2)非法就业者,实际在韩就业的哈萨克斯坦公民数量则远高于统计。

历史上,哈萨克斯坦公民倾向于向语言文化相近的俄罗斯移民,近年转向美国、德国、韩国等,这一趋势可通过哈萨克斯坦接收的外汇汇款加以验证。2023年第三季度,哈萨克斯坦接收外汇汇款2.362亿美元,2022-2023年韩国占比约10%。

 

四、

哈萨克斯坦公民赴韩劳务移民的动因

基于移民体系理论,从宏观结构看,韩哈两国政策与制度变化源于互补性环境。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在市场经济、无核化、韩裔存在等基础上保持友好合作,2009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总统互访各7次,韩国总统任期内必访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是韩国在中亚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韩国是哈萨克斯坦前五大贸易伙伴。俄乌冲突后,韩国企业加速进入哈萨克斯坦:2021年现代汽车首次在哈委托生产,2025年起亚组装厂将竣工并出口独联体市场,LG、三星等企业亦已布局。

人口结构上,两国也形成互补。2023年韩国65岁以上人口占19.2%,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70.2%,将在2025年进入超老龄化社会,2028年劳动力供给预计减少;哈萨克斯坦16-62岁劳动年龄人口占57.5%,0-15岁人口占31.2%,青年比例高,但经济依赖资源出口,地方就业机会少、薪资低,推动劳动力外流。韩国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更多高薪资岗位,且居住、交通便利,成为吸引力强的短期劳务移民目的地。哈萨克斯坦政府推动制造业发展,其公民在韩制造业就业也有助于本国产业进步,因此未限制劳动力外流。

2014年11月韩哈签署签证豁免协定,允许公民免签停留30天,直接推动以文化、医疗为目的的赴韩人数增长。2018年,哈萨克斯坦在韩就医外国人中排名第五,2022年占中亚在韩患者的63.3%。但该制度也被滥用,非法滞留与难民申请者激增。

2023年,韩国境内哈萨克斯坦合法滞留者45,764人,非法滞留者13,788人(占30.1%)。难民申请方面,哈萨克斯坦从2000—2017年的第五跃升至2018年第一,2023年申请2,094件(占11%),仅次于俄罗斯。

2023年5月,韩国法务部逮捕2名哈萨克斯坦人与1名塔吉克斯坦人,其涉嫌组织虚假难民申请,向持旅游签证入境者收取费用。为此,韩哈两国正推进雇佣许可制签署,韩国在哈设立培训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从微观结构看,文化因素影响显著:哈萨克斯坦约12万韩裔的勤劳形象塑造了韩国的正面印象,成为韩文化传播的窗口。韩国国际文化交流振兴院对800名哈萨克斯坦人的调查显示,80.9%对韩国持正面看法,81.8%认为韩国是经济发达国家,73.4%表示有好感,69.1%认为韩国对哈友好,66.6%视其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见图1)。

2000年代初中期,韩剧在哈走红,随后音乐、电影、网络漫画等文化内容持续传播,甚至催生融合K-POP的Q-POP genre。哈萨克斯坦主要城市的韩餐馆增多,韩国便利店CU进军后大获成功,韩文化已融入当地生活,增强了哈萨克斯坦公民对韩的情感亲近,影响移民决策。

此外,在韩哈萨克斯坦人社区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韩国政府奖学金(KGSP)留学生、韩国国际协力团(KOICA)研修生校友会等平台,移民信息得以共享,劳务移民也延续这一机制。近年来,社交媒体成为信息枢纽,不仅分享合法移民途径,还暗藏非法入境、难民申请等方法,甚至形成汇款互助群组。

五、

结论

 

韩国与中亚的人员交流持续发展,尤其是疫情后快速恢复,2023年在韩的中亚公民已达147,093人(占外籍人口5.9%)。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占比60%,哈萨克斯坦占31%。尽管乌兹别克斯坦移民规模更大,但哈萨克斯坦近10年增幅达15倍,是中亚赴韩移民中最活跃的群体。持有可就业签证的哈萨克斯坦公民2019年较2013年增长9倍,疫情后回升。若计入韩裔(F-4)、婚姻移民(F-6)、留学生(D-2)及非法滞留者,实际进入韩国劳动力市场的哈萨克斯坦人更多。从外汇数据看,2022年第三季度哈萨克斯坦从韩国接收的外汇达到3,560万美元,2023年第三季度为2,739万美元,占韩国对外汇款总额的约10%,这也显示出移民活跃度。这一趋势与历史上哈萨克斯坦偏向赴俄移民(因语言文化相近)形成鲜明对比。

哈萨克斯坦公民赴韩劳务移民加速的动因可通过移民体系理论解析。宏观结构上,2014年签证豁免协定与待签署的雇佣许可制是制度基础,背后是30年友好合作及人口、经济互补性。韩国需劳动力,哈萨克斯坦需就业与产业发展,俄乌冲突推动韩国企业入哈进一步强化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签证的豁免催生了活跃的移民中介(中观结构),其虽引发成本损失与外交摩擦,但推动了雇佣许可制的协商,未来合法移民比例有望提升,非法滞留减少。而微观结构方面,12万韩裔、持续的韩流影响、Q-POP等文化融合、韩哈社群(线上线下)促进信息传播,强化了韩国的吸引力,加速移民流动。

【编译者简介】

陈贤钧,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廖雨倩,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校对者简介】

刘柯岐,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赵  原,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兰州大学中亚及周边动态编译团队】

兰州大学中亚及周边动态编译团队,依托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聚焦区域与国别时政动态和学术前沿,通过编译、分析与传播,促进人才培养,强化学科交叉,推动中亚及周边区域国别学的深度发展。

本文编译仅供学术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机构和平台。

标签:
中亚问题
图片新闻
  1. 我所研究人员出席第十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杨恕教授做关于中亚问题研究的专题报告
  3. 曹伟副教授应邀参加“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科发展”研讨会
  4. 汪金国教授参加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2025年年会
  5. 我所研究人员参加赴吉、赴乌研修团成果交流会
  6. 我所研究人员赴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研修活动
  7. 我所研究人员赴吉尔吉斯斯坦开展研究活动
  8.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一行应邀参加第四届传播与边疆治理论坛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30期(11月3日—9日)
  2.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9期(10月27日—11月2日)
  3.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8期(10月20日-10月26日)
  4.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7期(10月13日-10月19日)
  5. 【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50译】“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不完全明白”:英格兰学派、全球国际社会与制度的多义性
  6.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6期(10月6日-10月12日)
  7. 【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9译】哈萨克斯坦公民赴韩劳务移民研究——以移民体系理论为分析框架
  8. 【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8译】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留学动机的流动性研究
  9. 【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7译】苏联文学中被想象的民族国家:以《游牧人》为例
  10.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 2025年第25期(9月29日-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