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8译】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留学动机的流动性研究

日期: 2025-10-21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陈贤钧 廖雨倩  编译

【文献来源】이춘호, 메흐리. 우즈벡 유학생의 유목적 사유 분석을 통한 이동성 연구[C]//전남대학교 글로벌디아스포라연구소 국내학술회의. 2018: 33-47.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的留学决策因素、流动模式及回国后的生活与规划,探究了影响其流动性的相关因素,旨在为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发展战略中“吸引留学生回国”提供方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于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25日,对15名在韩国停留或毕业后回国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显示,留学生选择留学是为了寻求新机会和自我发展以适应环境变化,但因诸多现实困难,他们更倾向于计划再次迁移而非回国。相较于被动适应现状,他们更希望通过持续流动创造机会。因此,若要吸引留学生回国,需减少将其纳入制度框架的尝试,转而致力于提供能发挥其能力的机会,提升社会包容性与灵活性。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游牧主义;流动性;回国

一、绪论

 

 

在当今国际迁移加速的趋势下,留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乌兹别克斯坦自1991年独立后,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其中一项举措是1997年设立“乌米迪基金会”,选拔优秀学生资助其赴海外留学。截至2003年,该基金会通过奖学金项目,已培养出800余名在美、英、意、法、德、日等国获得本科及硕士学位的留学生。通过“乌米迪”项目留学后回国的学生,需在政府机构义务工作5年,目前仍有不少该项目培养的人才在政府各领域任职。但由于大量受资助的留学生最终选择留在目的国而非回国,该项目被视为“为国育才”的失败案例。此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调整政策,改为吸引海外知名大学在本国设立分校。

然而,近年来全球化与信息通信的发展、南北意识形态对立的弱化带来了开放的外交关系,留学逐渐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年轻人的选择之一。初期留学主要集中在俄语通用的原苏联地区,近年则向欧美及亚洲国家扩展。据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的主要接收国依次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德国、韩国。

2016年数据显示,俄罗斯接收了24,623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哈萨克斯坦3,380名,韩国2,386名,乌克兰2,304名,美国530名。可见,韩国是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之后,接收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017年9月韩国出入境外国人政策统计月报显示,韩国境内外国留学生共135,070名,其中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2,921名,数量仅次于中国、越南、蒙古。这得益于乌兹别克斯坦与韩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经济文化合作,也源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等多所高校与韩国教育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教育及学业流动的机会。

为此,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近期发布了“2017-2021年发展战略”,将教育与科学发展列为重要部分。政府正密切关注海外留学生及滞留人才,计划鼓励他们回国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例如,2019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访美时曾表示:“我准备邀请所有希望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海外同胞回到乌兹别克斯坦,并为他们提供支持与鼓励。”

但目前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规模、回国及滞留原因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对现实的认知、担忧等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其流动,为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通过留学生推动国家发展”的战略提供方向。

二、理论背景

 

 

相较于对劳动力迁移、国际婚姻、难民等领域的活跃研究,留学生流动研究仍显不足,这源于留学生难以被简单归为“临时迁移者”或“永久迁移者”的特殊性。2012年,全球留学生数量已超450万。以往研究多将留学生视为“人力资本”,从“人才流失”与“人才获得”角度展开,聚焦于赴发达国家攻读理工科硕博的学生。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其成员国的留学生多为人文社科专业(见表1),且其在居住国和母国往往都对未来缺乏信心。

留学是经济、文化、政治、学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拉文斯坦(Lavenstein)的“推拉理论”,相关研究颇丰。戴维斯提出,“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生活水平下降)问题,“拉”因素包括文化(语言亲和力)、高等教育环境(主流学科的先进教育体系)。马扎罗尔与苏塔尔(Mazzarol & Soutar, 2002)认为,学生母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是“推”因素,留学目的地的选择则依赖于多种“拉”因素。奥尔特巴赫(Altbach, 1998)指出,第三世界留学生的决策受“推拉”因素影响,如母国教育条件不足、外国学位的地位、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负面认知等,留学是为寻求更好环境与机会的战略性行为。

关于留学生滞留目的国的原因,高与刘(Gao & Liu, 1998)认为,留学生因偏好目的国的社会生活方式而延长滞留。宫胁(Miyagiwa, 1991)等研究则指出,留学生希望进入目的国劳动力市场获取优质工作与高薪,从而避免回国。

但上述研究多为基于国家差异的宏观分析,侧重理解留学生的迁移决策与再迁移,对个体选择背后的主观意识及影响流动的条件关注不足。当代迁移具有多次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征,德勒兹(Deleuze)的“游牧主义”概念否定固定自我,强调向新自我转变的动态性,这与留学生为突破环境限制、成为“新自我”而选择迁移的行为相符。他们并非被动受环境影响,而是拒绝束缚,不断突破界限,积极追求新存在。因此,研究需从留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关注其在流动中克服现实、转变意识的过程,这将为“如何让留学生主动回国”提供新思路,而非单纯强调“忠诚度”,并有助于创造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的条件。

随着西方中心的留学模式逐渐多元化,赴韩、日等亚洲国家的留学也大幅增加。2017年韩国法务部发布数据显示,韩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外国留学生达78,593名。针对韩国留学生的研究多聚焦于留学决策因素、适应问题等,但对其毕业后行为的研究较少。

事实上,留学更应被视为一个“过程”,而留学生在过程中如何、在哪实现目标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将区分“留学决策阶段”与“毕业后阶段”,分析影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在韩流动性的因素,并探究回国留学生的困境,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选择赴韩留学的原因是什么?

2.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留学后的流动模式如何?

3. 乌兹别克斯坦回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如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在韩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及已毕业回国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以人文社科类硕博生为主。理工科在母国与目的国均需求充足且有政策支持,而人文社科类在两国的职业前景均不明朗,即便就业也难以获得对能力的认可,因此面临更多现实困惑,职业选择与专业匹配度也更低。

访谈内容包括:赴韩留学的决策过程、对未来的规划、毕业后的现实困难及应对努力等,旨在挖掘其深层需求与情感。访谈分两阶段进行,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25日,对5名回国毕业生及5名在韩毕业生/在读生访谈;2018年5月11日至18日,对5名在读硕博生访谈(见表2)。在韩受访者为面对面访谈,回国受访者通过Skype视频访谈,访谈语言为乌兹别克语与俄语,全程录音仅用于研究。

四、研究结果分析

 

 

1.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赴韩留学的决策因素

乌兹别克斯坦与韩国1992年建交,但乌国民众对韩国的了解始于韩剧在本国电视台的播出。韩剧让乌国民众对韩国社会与文化产生兴趣,学生也因此关注韩语学习,这成为留学决策的因素之一。此外,韩国政府推出对乌兹别克斯坦韩裔的支援政策,为18万韩裔的子女提供了留学机会。韩国多所大学也在乌国举办留学博览会,学生通过这些信息选择赴韩留学。借助政策支持,不仅韩裔,其他学生也会因朋友或前辈的推荐选择韩国。其他因素还包括通过在韩移民获取信息与推荐。例如,受访者E因姐姐嫁至韩国后,姐夫推荐其留学;受访者C则因哥哥以就业许可入境韩国后建议其留学。

也有学生通过语言学院自学后选择韩国(受访者I)。访谈发现,受访者的共同点是:希望为现状寻找突破口,而留学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选择韩国而非西方的原因,源于信息基础上的最优选择。乌国社会关注经济与科技发展,留学生倾向选择技术与学术更先进的国家,这原本指向西方,但韩国因以下优势成为替代。西方留学的高生活费、学费及录取难度,而韩国通过韩剧传递的生活面貌、独立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向往(受访者L)。尽管未直接提及,但留学生普遍希望通过留学积累经验,且若认为留学无法带来改变,便不会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选择留学不仅为自我提升,更希望寻找与现状不同的自我、改变处境,这与强调“进步与进化”的传统留学目的不同,这些留学生将留学视为人生过程,希望在流动中塑造自我。

2.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留学后的规划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基于对母国的认知与现实规划未来,规划有正负两面,部分受传统价值观束缚,女生尤其会因婚姻调整方向。受访者A和受访者G虽想留韩,但因家人强调婚姻而接受毕业后回国;受访者D则希望回国后再返韩。受访者B在韩居住8年多,正撰写博士论文,计划毕业后进入俄罗斯的韩国企业,这种规划体现出既因对母国现状的负面认知,也因韩国居留的替代性。较多学生希望在韩就业,原因包括母国低薪、对自身的低认可,以及重新适应乌国社会的压力。因此,即便回国,他们也希望从事与韩国相关的工作。综上,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为改变环境、创造机会选择留学,但因母国不变的传统与工作条件而陷入矛盾,导致对未来规划的妥协或选择第三国再迁移。这些选择并非最终决定,他们始终在为未来变化做准备,期待新机会。

3.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回国后的现实

多数留学生选择回国,因在韩就业不易。不少人曾准备在韩就业,但因签证到期被迫回国,或期待进入乌国境内的韩国企业而选择回国,且均希望有机会再返韩。回国毕业生提到的困境如下。首先是对办事效率的不适。在韩国,他们曾因“快节奏”文化感到困难,但回国后却对乌兹别克斯坦的低效感到压抑。留学经历让他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不便,认为需要改变。其次是母国的工作条件。受访者J从事韩语教学,虽热爱这份工作,但对薪资不满,正在寻找其他工作,这是受访者的普遍困扰。为此,他们希望转行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例如,受访者I回国后未从事韩语教育,而是进入韩国相关公司。5名回国受访者虽主修韩语或新闻学,但均未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目前在读的学生也有同样担忧,因此多数留学生希望留韩,但若无法实现的话,他们将考虑第三国。

五、结论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赴韩的决策因素包括,韩流引发的对韩国及韩语的兴趣、对韩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印象、两国教育领域的积极交流、韩国的留学生招生政策、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韩国留学宣传、通过在韩移民(劳工、婚姻移民女性)的连锁迁移等。多数留学生希望为母国做贡献,曾考虑回国,但母国能发挥其能力的岗位有限、工作条件恶劣,导致他们推迟回国。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在规划未来时,倾向选择与韩国相关的工作,这体现在他们希望进入乌国境内的韩国企业或跳槽至韩国公司。参与本研究的留学生通过赴韩留学,实现了创造新机会与自我发展的初步目标,但毕业后因母国传统习俗、社会经济条件及在韩定居困难等,持续陷入困境。为此,部分留学生计划回国后再迁移或选择第三国。留学生原本是为改变自身处境、突破传统生活方式而主动选择留学的行动者,但现实使其难以规划生活。然而,留学生并未被动适应,而是在有限范围内不断追求流动,以此确立主体性并改变环境。因此,在制定或推动留学生回国政策时,需考虑其流动影响因素,比起用经济利益把它纳入制度体系,倒不如为其创造施展能力与创造力的空间,以此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编译者简介】

陈贤钧,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廖雨倩,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校对者简介】

刘柯岐,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赵  原,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兰州大学中亚及周边动态编译团队】

兰州大学中亚及周边动态编译团队,依托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聚焦区域与国别时政动态和学术前沿,通过编译、分析与传播,促进人才培养,强化学科交叉,推动中亚及周边区域国别学的深度发展。

 

本文编译仅供学术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机构和平台。

 
标签:
中亚问题
图片新闻
  1. 我所研究人员出席第十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杨恕教授做关于中亚问题研究的专题报告
  3. 曹伟副教授应邀参加“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科发展”研讨会
  4. 汪金国教授参加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2025年年会
  5. 我所研究人员参加赴吉、赴乌研修团成果交流会
  6. 我所研究人员赴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研修活动
  7. 我所研究人员赴吉尔吉斯斯坦开展研究活动
  8.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一行应邀参加第四届传播与边疆治理论坛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30期(11月3日—9日)
  2.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9期(10月27日—11月2日)
  3.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8期(10月20日-10月26日)
  4.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7期(10月13日-10月19日)
  5.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6期(10月6日-10月12日)
  6. 【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9译】哈萨克斯坦公民赴韩劳务移民研究——以移民体系理论为分析框架
  7. 【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8译】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留学动机的流动性研究
  8. 【中亚及周边·学术动态 第47译】苏联文学中被想象的民族国家:以《游牧人》为例
  9.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 2025年第25期(9月29日-10月5日)
  10.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4期(9月22日-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