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晔 编译
【文献来源】Linsenmaier, T, “World society as collective identity: world society,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inclusion/exclusion from Europ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55, No.1, 2017, pp.91–107.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欧洲,国际社会的内外动态重新显现,表现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矛盾。欧盟通过多轮扩员不断拓展其影响力,将政治意义上的“欧洲”边界进一步向东推进。但这一过程推进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群“局外人”的形成,即那些仍然被排除在“欧洲”之外、留在欧洲“东部”的国家。这些“局外人”尽管持续努力加入欧洲社会,却仍被拒绝获得成员资格,被降级为“邻国”地位,受到欧盟睦邻政策的约束,且不被潜在地视为成员。然而,尽管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国未被承认为“完全的欧洲国家”,且以“欧洲”为取向需要付出代价,但目前仍坚持其“欧洲选择”。这种“局外人”寻求包容与“局内人”践行排斥的持续存在局面令人困惑,因为它维持了一种失衡状态,即这些国家声称自己是“欧洲的”身份诉求以及“欧洲人”对这些诉求的(不)承认始终无法达成平衡,导致认同模式处于失衡状态,欧洲社会的东部边界也因此存在争议。在此现实背景下,本文用英格兰学派的视角关注国际社会中持续存在,并在世界政治区域化的背景下重新变得显著的内外动态。这再次提出了一个国家的归属问题,即它们属于哪一个(区域)国际社会的问题。
二、研究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英格兰学派的理论出发,旨在回答“什么因素促使一个国家渴望改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观念定位,并努力融入某一特定区域国际社会?”。
具体而言,研究问题聚焦于:国家归属感的来源,即为什么一些国家渴望加入特定的区域国际社会,而另一些则不?身份政治的驱动因素,即什么促使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观念定位;以及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互动,即这种互动如何影响国家身份的形成和变化?通过这些问题,本文试图深入理解国际社会中的(去)一体化动态,特别是欧洲东部边界的身份政治现象。
三、研究目的
经典英格兰学派讨论“文化”在国际社会扩展中的作用。但是目前“身份”在解释国际社会的内外动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以欧洲东部边界的情况为具体案例,来把握 “文化”到“身份”的转变,讨论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发展英格兰学派对国际社会扩展中的内外动态演变的理论解释。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欧洲东部边界的情况为具体案例,特别是欧盟的东部“邻国”,如乌克兰、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等国。这些国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处于“局外人”的位置,尽管它们持续努力加入欧洲社会,但仍然被排除在外。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国家的身份政治动态,本文旨在揭示国际社会中的(去)一体化进程及其对国家归属感的影响。
数据来源:首先,通过系统回顾国际关系理论、欧洲一体化研究以及身份政治的相关学术文献,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背景知识。其次,研究了欧盟及其东部“邻国”的政策文件,特别是欧盟睦邻政策(ENP)的相关文件以及这些国家的欧洲一体化战略文件,从而深入理解了政策层面的动态。此外,还收集了近年来关于这些国家与欧盟关系的新闻报道和媒体报道,尤其是关于乌克兰、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等国的“欧洲选择”的报道,这些报道为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动态信息和事件背景。
数据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和主题,如国家身份认同、归属感、政策导向等。其次,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情况,揭示它们在追求欧洲“认同”过程中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最后,深入分析个别国家的具体案例,如乌克兰的“欧洲选择”之争,通过详细描述和分析具体事件,揭示身份政治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五、主要观点
文章观察到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国际社会存在某一国家声称自己是“欧洲的”以及“欧洲人”对这些诉求的(不)承认的矛盾现象。从英格兰学派出发,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上身份认同不一致。
1.概念界定
首先文章根据《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这本书,重构英格兰学派的概念。身份不仅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国际社会得以存在和运作的基础。身份具有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它渗透于所有形式的社会,包括基于理性同意的社会。因此在英格兰学派中,身份被重新赋予了重要的地位。通过重新定位身份概念,英格兰学派能够从概念上区分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中的认同模式,同时在理论上重新整合它们,增强其分析能力。布赞对世界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明确区分了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国际社会建立在国家的本体论之上,而世界社会由人类个体及其社会集体构成。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都是集体身份构成的。
最后就是引入地区导向可以缓解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它并不能完全解决这种源于社会规模的差异和集体身份模式不匹配的紧张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社会”的概念被放宽,使其从一种规范性诉求转变为“真实存在”的世界社会。“世界”有了更宽松的概念,即“在较大规模上发生”,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这一重新定义使得世界社会的概念更加灵活,为分析国际社会中的复杂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但是地区社会的引入也带来了新的复杂问题。在区域层面,紧张关系不仅(垂直地)贯穿各个维度,而且(水平地)跨越区域国际社会。在假定的全球化的“薄弱”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当代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寻求归属感的过程与历史上的扩张过程不同。随着多个区域国际社会的共存,当代对归属感的追求促使人们思考属于哪一个区域国际社会的问题。
2.分析框架
文章试图回答“身份及其差异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英格兰学派对国家身份的系统的解释与建构主义有相似之处。但在英格兰学派中,更强调身份的形成源于国家间的互动。然而,英格兰学派一方面将国家身份形成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动态当作国际社会的内生因素,具有结构决定论的问题,另一方面预设国家身份具有单一性和一致性,忽视了身份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为了回答“如果将身份模式视为国际社会的内生因素,那么促使身份变化的刺激,以及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观念位置的渴望,又源自哪里?”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身份分析框架——国家身份的多重性解释。
文章提出文明是身份认同的基础,但是文明在英格兰学派上的概念定位不清楚。并且通过将社会现实划分为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以及将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区分开来分析,可能导致政治结构(国家间领域的认同模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基础(人际领域的认同模式)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步”。这种不同步可能导致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出现不匹配的情况,特别是在集体身份在不同领域不一致的地方。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民族主义作为国家间领域和人际领域中主导的正当性原则,通过将民族作为集体身份的核心参照点,吸收了大多数“内部”的身份诉求,从而使不同领域间的认同模式趋于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得国际社会的结构具有正当性,减少了变革的压力。然而,当人际领域的认同模式超越或偏离国家身份时,民族主义的统一性被打破,可能导致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之间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可能引发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运动”,触发包容与排斥的动态,推动国际社会的身份政治。
在区域分化的条件下,认同模式的不匹配不仅可能在垂直方向上(即跨领域)出现,也可能在水平方向上出现,即在任一领域内社会的偶然表现形式之间,以及在趋于国际社会及其潜在的“世界”社会之间。随着人际领域中的认同模式从一个区域国际社会延伸到另一个趋于国际社会,“世界”社会中的身份诉求可能会跨越国际社会中既定的包容与排斥的界限。因此,位于任一区域社会的国家可能会面临调整其在国际社会中位置的压力。
综上,文章形成了一个将“世界”社会在国家身份形成中的显著作用与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结合起来的分析框架,并借此分析欧洲东部的国际社会的身份政治现象。
3.案例分析
文章指出,欧盟作为欧洲区域国际社会的次级制度表现,通过占有“欧洲”这一概念,使得国际社会的身份政治与欧盟成员资格问题紧密交织。这种制度化的表现形式为国家身份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框架。然而,在欧盟东部边缘,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对“欧洲”的认同模式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导致了包容与排斥的动态。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欧洲大陆存在的两个区域国际社会——欧洲国家社会和“后苏联”国家社会,这种划分创造了后苏联社会中一些国家试图改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观念位置并加入“欧洲”的条件。文章强调,一些“邻国”(如格鲁吉亚、乌克兰、摩尔多瓦)在人际领域(“世界”社会)中对“欧洲”的认同已经超过了国家间领域的政治动态,而另一些国家(如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俄罗斯)则没有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差异推动了这些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运动”。文章还指出,尽管初始的分析可能通过主流利益的视角来探讨这些动态,但承认身份的优先性后,个体在“世界”社会中的认同和诉求对国家层面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影响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多元视角揭示了“世界”社会中的认同模式对国家身份形成和国际社会身份政治的深远影响,解释了为什么一些“邻国”渴望融入“欧洲”,而另一些则保持距离。
【编译者简介】
吴佳晔,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