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日期: 2024-02-26 来源: 甘肃日报 点击: ...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近年来,兰州大学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加强资源聚合,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兰大的学科和智力支撑。成百上千份咨询报告的反复打磨、几年如一日的深入调研、一期期国际交流论坛的举办……背后是兰州大学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打造新型智库,当好参谋助手

“兰州大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汪金国教授说。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中亚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1994年设立的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已经在学术界形成中亚研究的比较优势。多年来,依托兰州大学的研究优势、区位优势、方向优势、学科优势,中亚所建立起成熟的研究体系——

专兼职人员每年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50篇左右学术论文,为相关部门提供近百篇咨询报告;以书代刊出版的《中亚研究》在学术界获得较高关注……经过30年的探索和努力,中亚所硕果累累。此后,兰州大学还设立印度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格鲁吉亚研究中心等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开展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研究。

兰州大学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2017年将其整合拓展为“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并于2019年进行实体化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我们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及沿线节点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永彪教授说。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做好前瞻性、储备性研究。”朱永彪这样概括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的使命愿景。

多年来,兰州大学围绕“一带一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形成系列政策建议咨询报告。“2019年以来,我们完成了300余份咨询报告。”朱永彪说。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一份精炼、准确的研究报告背后,是许多科研工作者为期几个月甚至数年的调研。

从甘肃向西而行,他们多次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调研、参加研讨会,了解当地情况,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以甘肃为原点向内下沉,他们跑遍14个市州,探访几十家企业,深挖经济发展痛点,以助力甘肃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我们也将积极作为,提升自身能力,希望能够进入国家智库的建设序列之中,更有力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朱永彪说。

牵线搭桥促进共赢发展

近年来,正是因为有扎实的调研作支撑,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发布《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系列报告》等,由来自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历史学院、管理学院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合力完成,其中有的提议已获政策应用……

此外,兰州大学不少科研工作者在调研之余,还作为“一带一路”使者牵“线”搭“桥”。这些年,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龙瑞军教授先后前往50多个国家进行考察、讲学,促进中外合作,切实解决当地现实问题。

在巴基斯坦考察时,龙瑞军发现当地北部山区电力匮乏,无法进行农业灌溉,于是将甘肃太阳能泵引入当地,实现了河水流到几十米高的台地农田中进行灌溉;把燕麦和苜蓿种子送到当地的农业研究委员会,提高作物产量。

在尼泊尔考察时,龙瑞军发现当地40%的马铃薯依赖进口,便推动甘肃定西马铃薯参加“兴都库什喜马拉雅适应创新科技成果展”……

“因为甘肃与中亚、南亚存在着很多气候、地形、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相似性,所以我们联合甘肃省内的优秀企业,积极向外推广我们的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龙瑞军说。

龙瑞军说:“我们将进一步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点对点’的连通,从而高度匹配社会需求。”

“就像一句中国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转让,将先进的知识技能和教育理念等引入贫困地区。目前,我们在试验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提供的作物品种,以期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增加产量、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塔吉克斯坦霍罗格中亚大学山区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阿齐兹·阿里·汗表示。

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特区索尼·贾瓦里政策中心负责人伊扎尔·阿里·亨扎伊在参加前不久由兰州大学牵头举办的世界屋脊山地农业和粮食安全大会时说:“我们珍惜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的机会。我们看到了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成绩和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我们相信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的机遇将是长远的、广泛的,受益的也将不只是巴基斯坦。”

助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正有力推进,一条绵延千年的文明之路又焕发着新的生机。兰州大学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贡献力量。

“未来总有一天会发觉,我们为自己而骄傲,未来总有一天会见证到,中国梦的闪耀,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心中依然充满了力量,就在世界某一个角落,有你和我认真地在绽放,瀚宇之花盛开的地方。”兰州大学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闫娜在《瀚宇之花盛开》中写下了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心声。《瀚宇之花盛开》被国家汉办确定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歌曲。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09年获批,截至目前共培养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151人、中国学生716人,面向世界35个国家派出实习汉语教师461名,其中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409名,培养出一大批致力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优秀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近年来,兰州大学还着力引进和培育国际化高水平人才,搭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桥梁。

自2013年至今,兰州大学累计引进7000余名长短期国(境)外专家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和文化交流互鉴中,并吸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来校留学,累计招收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为“一带一路”建设培植了友谊的种子。

美味的兰州牛肉面改变了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金佑琪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学习之余,金佑琪专门去学习制作牛肉面。毕业后,金佑琪打算在尼日利亚开一家牛肉面馆,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回家乡,让更多人爱上中国美食,爱上中国文化。

为了凸显大学文化底蕴,发挥“一带一路”文化区位优势,2015年,兰州大学等47所中外高校在甘肃敦煌共同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达成《敦煌共识》。联盟为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共建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承办了多个“一带一路”高端论坛。目前,联盟成员总数已达到184个。

中外文化的互鉴,不是简单的交流与沟通,而是一场场、一件件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活动。在兰州大学,“中华情韵”——兰州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加拿大巡演、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师生赴乌克兰暑期交流活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营、“敦煌文化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持续不断。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美国中亚政策研究(1991—2018年)》出版
  2.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人权议题在《北京评论》(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3. 【学术动态】我所多位老师应邀担任《国际安全研究》匿名审稿专家
  4.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曹伟副教授赴新疆参加学术研讨会
  5. 【时事评论】李捷教授等就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现象在“丝路新观察”发表评论
  6. 【对外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我驻哈萨克斯坦总领馆、企业与哈多所大学
  7. 【学术交流】米鹏举博士、靳晓哲博士应邀参加亚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8. 【学术讲座】曾向红教授作客“兰山讲堂·思政云课” 分析大国在中亚地区博弈的新态势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3.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4.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5.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6. 关于举办“中国反分裂理论研讨会”的通知
最近更新
  1. 【新闻动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召开新年工作例会
  2. 【媒体报道】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3.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人权议题在《北京评论》(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4. 【学术动态】汪金国教授就预测2024年国际局势的走向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
  5. 【学术动态】我所多位老师应邀担任《国际安全研究》匿名审稿专家
  6. 【年终盘点】2023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7.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曹伟副教授赴新疆参加学术研讨会
  8. 【时事评论】曹伟副教授就新疆人权事业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9. 【时事评论】李捷教授等就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现象在“丝路新观察”发表评论
  10. 【对外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我驻哈萨克斯坦总领馆、企业与哈多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