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研究》约稿启事

日期: 2023-03-14 来源: 原创 点击: ...
   

《中亚研究》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学术辑刊,目前每年出版1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亚研究》主要刊发与中亚地区和国别、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反恐等问题相关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外交、安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问题。欢迎广大同人赐稿,本刊实行优稿优酬原则,一经刊发即付稿酬。

一、投稿须知

(一)文稿要求文字精练、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文责自负(严禁抄袭)。

(二)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接录用通知后不再改动。获得各项课题资助的来稿将优先发表(需要在稿件首页注明)。

(三)论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联系方式、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等。

(四)目前《中亚研究》审阅稿件以电子稿件为准,请向编辑部邮箱发送WORD文稿。

(五)编辑部对拟用稿件将在收到来稿后一个月内向作者发出稿件录用通知,作者逾期未收到通知,可自行处理。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六)来稿请勿一稿多投。

(七)为加强学术交流,本刊将加入中国期刊网(CNKI)等网络数据库,将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方式转载所刊论文,如作者有异议,请于投稿时说明,未加以说明者视为同意授权。

二、文本规范

向《中亚研究》投稿时请注意以下文本规范。

(一)来稿要求格式规范,文稿的基本著录格式为题名、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正文等。若来稿为课题研究成果,可注明课题级别、名称、主持人及课题批准号等信息。

(二)题目应简明、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小三号黑体字。

(三)[中文摘要]以400字左右为宜,概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于观点。五号楷体。

(四)[关键词]可选3-6个,反映文章的类别及最主要内容,以分号隔开。五号楷体。

(五)[作者简介]注明姓名、学位、单位(邮编)、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五号楷体。

(六)[正文]以8000-30000字为宜,正文应中心明确,分层论述。各层次标题格式为一级标题:一……;二级标题:(一)……;三级标题:1……;四级标题:(1)……;五级标题1……。一般三至四级标题为宜,不超过五级。正文字号字体均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一级标题应加黑居中。

(七)引用文献及注释均采用脚注的方式,每页重新编号,行间距为固定值12磅。具体注释请参考《中亚研究》注释示例。

 

三、《中亚研究》引文注释规范

(一)中文注释

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出。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著作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文章则仍需完整信息。具体格式举例如下:

1、专著

赵常庆:《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析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2、译著(务必写上作者的国籍)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杨岐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0页。

3、论文

赵华胜:《中国中亚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4、析出文献

孙壮志:《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25年关系发展:成就与前景》,载孙力主编《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

5、报纸

冉永平、刘丰:《打造能源新丝路:中国石油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第19版。

6、学位论文

李亮:《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研究:过程、影响及其应对》,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8年,第25页。

7、会议论文

白云真:《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知识霸权的探讨》,第二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会议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5月12日。

(二)外文注释(以英文为例,英文单词每个首字母都大写,介词除外)

同中文注释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文章名用引号,书名和期刊/报纸名用斜体,专著需要注明出版地。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具体格式举例如下:

1、专著

Alexander Cooley, Great Games and Local Rules: The New Great Power Context in Central As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33.

2、论文

Tim Dunne, “New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3, No.2, 2001, pp.223-244.

3、文集中的文章

Steve Smith,“New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John Bay- 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169-170.

4、报纸

Henry A. Kissinger,“Nixon's Key Adviser on Defense”,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 1968.

5、学位论文

Richard W. Weitz,“NATO after the Cold War: State Behavior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PH.D.Dissert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1993.

6、研究报告

“United Natio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48/334, October 11, 1993.

7、档案

Nixon to Kissinger, February 1, 1969, Box1032, NSC Fil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NPMP), National Archives IⅡ, College Park, MD.

(三)互联网资料注释

互联网资料格式需要注明作者姓名(如果有)、文献名、详细的网址以及访问时间。具体格式举例如下: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

http://www.nea.gov.cn/2012-10/24/c_131927804.htm,访问时间:2021年4月26日。

The United Nations,“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s: //sdgs.un.org/2030agenda,访问时间:2021年4月26日。

 

四、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zhongyayanjiu@126.com

《中亚研究》编辑部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邮编:730000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开卷有益】陈亚州青年研究员所著《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书出版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5.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学术动态】《中亚研究》征稿启事
  2. 【“有恒”编译】“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简介与投稿说明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5. 【会议回顾】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新一体化”研讨会
  6. 中亚跨学科联合研究第一期学术沙龙举行
  7. 【年终盘点】2024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8.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9.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10.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第十六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网络恐怖主义与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坊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