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观察】许涛:《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经验与时代创新》

日期: 2021-09-15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这不仅是欧亚地区外交的一次重要创举,而且也是各成员国立足地区稳定与发展携手构建的一个新型地区综合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是对二战以来国际组织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对当今国际社会走出全球治理困境具有借鉴意义。

 

国际组织发展面临困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动能在实现转换、资源占有和权力分布方面面临着重组。世界进入百年未有大变局,已有的国家关系伦理、国际体系规则以及全球治理方式都面临着挑战与冲击,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也遇到各种异常复杂的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困境。

首先,这种困境体现在一些守成大国将国际组织当作维护自身利益的俱乐部。这些大国原本都是各类重要国际组织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为避免无政府状态下的恶性竞争和维持已有的优势地位,以协议方式构成国际社会的契约关系。但当财富占有和权力重心发生位移时,这些守成大国却利用在国际组织中的传统地位阻止新兴经济体进入并共享合作红利。它们采取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态度对待国际合作,使国际组织失去应有之义。其次,这种困境还体现在大国间协调不畅,甚至将国际组织当作相互间利益博弈的场合。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组织兴起很大程度依赖于大国间的协调,这也是一些重大国际议程得以推动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一些关键时期(如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后),部分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和维护全球话语权的需要,在国际组织内挑起分歧和争端,甚至导致国际社会的分裂,导致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最后,国际组织还面临着现有协议体系和多元参与全球治理局面不相适应的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由大国主导的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的跨国跨区域流通的资本运动形式,向多主体、多目标、多形式的经济活动转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参与愿望和利益诉求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实现新形势下全球治理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国际组织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就必须成为落实多边主义理念和国际政治民主原则的平台。但遗憾的是,目前主要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机制中被认可度和有效性明显不足,结果导致人们对大量多边主义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满、甚至质疑。

 

上合组织历久弥新的特征

上合组织成立20年来,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成功应对了全球和地区范围内的一次次挑战,保持了其特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017年,上合组织成功完成了首次扩员。作为一个协定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明确的务实合作导向。从“上海五国”到上合组织,从国家元首论坛到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推动“上海进程”由低向高、由单一方向到广泛领域升级的基本动力,是各成员国通过协商合作解决共同关注问题的诉求。尤其在冷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和地区形势充满动荡和变数,这种愿望超越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上合组织正式成立之前,“比什凯克小组”已经举行过多次会议,制定出各国安全执法部门旨在维护地区共同稳定的“致五国元首呼吁书”和“比什凯克小组”议事规则。在2001年6月的成立峰会上,这个新生国际组织的宪章尚未成型时,首先推出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二是包容的多边主义精神。致力于解决国家间边境安全的上合组织带有鲜明的地缘特征,但是由于欧亚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和人文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无论是成立之初的六个成员国还是扩员后的八个成员国,国家相互间存在着文化传统、国家政体、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区域目标等方面的差异。然而,作为一个极富有生命力的国际组织,其奉行“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包容和共鉴精神,支撑上合组织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历久弥新。

三是坚定的平等协商原则。上合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将促进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民主化改革列为己任。在《上合组织宪章》中,明确强调反对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和霸凌主义,强调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在相互理解及尊重每一个成员国意见的基础上寻求共识,主张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国家间分歧等国际组织基本伦理原则。在内部奉行“协商一致”原则,给所有成员国带来地位平等的舒适感和权利自主的安全感。尽管这一组织原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议事和行动效率的下降,甚至因此受到诟病,但它却是保障上合组织20年健康发展的核心生命力。

 

新时期的创新与转型

2020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动能转变影响,由少数大国主导的旧式国际秩序正在发生裂变,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在上合组织成立20年的关键期,通过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创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势在必行。

继续坚持政治民主化原则。作为新型的国际组织,上合组织一向主张国际社会的民主化,将“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本组织主要的宗旨和任务。这不仅是上合组织20年来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顽强基因,也是应对重大国际变化和未知因素的前提。“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在利益一致的领域逐步采取联合行动”“和平解决成员国间分歧”等基本组织原则,将是上合组织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根本。

推进“上海精神”的时代化。20年前,在上合组织首届峰会上经各成员国元首确认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组织精神,体现为不同时期具体的组织理念和共同行动。2020年,在上合组织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上合组织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这是新时期“上海精神”的诠释,对积极行动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新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经过首次扩员,上合组织已经成为世界上成员国人口最多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地区综合性国际组织。同时,这也意味着原本包含丰富差异性的上合组织将要容纳更加多元的政治、安全、经济诉求。坚持“协商一致”原则一直是上合组织推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民主化的亮点。因此,建立更加灵活和多层次的协商制度,在恪守《上合组织宪章》的前提下,尝试多边与双边、大多边与小多边相结合的合作方式,将有助于上合组织走出发展瓶颈。

从“上海五国”到上合组织,“上海进程”显示了一段不断创新的历史。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202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日”招待会上的致辞中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合组织要勇立时代潮头,共担时代责任,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当今充满挑战同时也富含机遇的时代,有理由相信这个新型国际组织的典范,将继续它不循旧规、坚实稳健的步伐。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开卷有益】陈亚州青年研究员所著《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书出版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5.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学术动态】《中亚研究》征稿启事
  2. 【“有恒”编译】“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简介与投稿说明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5. 【会议回顾】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新一体化”研讨会
  6. 中亚跨学科联合研究第一期学术沙龙举行
  7. 【年终盘点】2024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8.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9.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10.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第十六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网络恐怖主义与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坊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