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观察】孙秀文副教授就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三十周年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

日期: 2022-01-24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今年1月初,中国分别迎来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纪念日。30年间,中国秉承“睦邻平等、互信互利”原则,从第一时间与独立伊始的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到与中亚各国成为不同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历程不仅给该地区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深化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注入了巨大能量,也使全方位的双边和多边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充分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亲、诚、惠、容”理念的深层内涵。

政策沟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回望过去,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节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1年)着重于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确立发展双边关系的前提和主要原则,围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达成共识。第二阶段(2001—2013年)致力于共同打击“三股势力”以及与偷运武器、贩卖毒品有关的跨国犯罪活动,政治互信在上海合作组织和睦邻友好条约的双轨框架下得以增强。第三阶段(自2013年起至今),依托常态化的高层互访和政府间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的务实对接,利用政策和法律工具为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开绿灯”。新冠肺炎疫情未能阻断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联系,各国正携手探索维护政治沟通的新路径,元首级和部长级的“电话外交”和“云外交”广泛推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彼此成为各自发展道路上可信赖的坚强后盾。

设施联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优先方向。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能源、电力、信息为一体的合作形态。在疫情冲击下,中欧班列的进出境列次实现了逆势增长,其中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独占鳌头,彰显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互通有无的稳定性。我国参与的一系列“补旧建新”项目,如双西公路、中吉乌国际公路、瓦亚铁路、安帕铁路等,为巩固中亚地区多式联运一体化添砖加瓦。覆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西北机场群,通过增设航线,服务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员和物资流动。作为欧亚大陆重要的“资源血脉”,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保障了供应国、过境国、消费国的安全和发展。我国助力的一大批电力工程项目,如达特卡-克明输变电工程、杜尚别2号火电站、比什凯克热电厂等,缓解了中亚部分地区供电紧张的局面。两届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成功召开,预示着中国卫星系统造福于中亚人民生产生活的美好愿景。

贸易畅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由寡到繁,我国已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来源国。1992年至201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从4.6亿美元增至463.4亿美元,增幅达到100倍。得益于运输网络、海关程序、电子商务平台等便利化条件,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进出口互补性日益增强。中国的出口商品以服装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能源、矿产品、农产品和化工产品为主。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约150亿美元,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加工、各类基础设施、物流产业园区等领域。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为代表的一连串大型示范项目,激活了数以万计的工程合同、中外企业和就业岗位。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贸往来的运行节奏和前进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正努力推动地区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蕴藏着充沛活力。

资金融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发展至今,不论政策性银行层面还是商业性银行层面,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中亚国家的央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扩大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建设银行、陕西长安银行、中信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中资机构,通过设立海外子行、收购外资银行股权、投资建设金融机构等方式,不断织密我国在中亚地区的金融网点布局。中国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本币结算,开展人民币与他国货币直接挂牌交易,降低贸易投资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凭借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非居民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跨境人民币直接清算网络已全面覆盖中亚国家。在传统贷款融资基础上,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合作基金、中哈产能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新的资金渠道。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仍存在升级空间。

民心相通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共筑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3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日益活跃,相互认知水平与建交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欢乐春节”文艺演出和中亚国家特色文化展举办了数百场,使民众不出国门就能领略到对方的灿烂文化。以“丝绸之路”为抓手,形式丰富的文化论坛、媒体合作论坛、国际艺术节和国际电影节,唤起了各国对“丝路精神”的共同记忆和强烈认同。中国在中亚地区已开设十余所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来华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为此,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协定。除了教育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学合作中也发挥关键作用,推进了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应用技术合作平台建设、学术交流机制搭建等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开展了病例远程会诊、跨境医疗诊治、医疗技术传授等服务,以“互联网+医疗”模式帮助中亚国家提升医疗水准。我国还与中亚国家筹备推出“丝路签证”,使拥有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中亚地区成为中国游客的新选择。

过去30年,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站在“三十而立”的历史新起点,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上提出的五点建议描绘了发展图景:一是坚持团结抗疫,共筑卫生健康共同体;二是坚持开拓创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先行区;三是坚持开放合作,共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大通道;四是坚持和衷共济,共铸地区形势稳定锚;五是坚持交流互鉴,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作者:孙秀文(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4日12版)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news/2022-01/24/content_35466657.htm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开卷有益】陈亚州青年研究员所著《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书出版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5.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学术动态】《中亚研究》征稿启事
  2. 【“有恒”编译】“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简介与投稿说明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5. 【会议回顾】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新一体化”研讨会
  6. 中亚跨学科联合研究第一期学术沙龙举行
  7. 【年终盘点】2024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8.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9.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10.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第十六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网络恐怖主义与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坊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