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观察】王四海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就中国与中亚抗疫合作发表评论

日期: 2021-06-06 来源: 原创 点击: ...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国际社会团结、互信、合作抗疫弥足珍贵。5月中旬,“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发布了《关于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声明》,中国与中亚五国针对深化抗疫合作达成了新的重要共识。

守望相助,树立合作抗疫典范

  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美国及西方一些政客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污名化,妨碍国际抗疫合作大局,给人类生活与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国与中亚五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坚决反对各种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企图,共同抵制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不断深化抗疫合作,加强抗疫协调。

  疫情发生之初,中亚各国就积极支援中国抗疫。哈萨克斯坦总统表示“哈方赞赏并支持中方为防控疫情所采取的果断举措,希望哈中双方密切协作,早日战胜这一共同威胁”;塔吉克斯坦总统表示“衷心祝愿患者早日康复,相信中国领导人和政府积极致力于管控局势、防止疫情蔓延,一定会取得预期效果”;乌兹别克斯坦总统表示“乌方愿同中方携手应对疫情”。

  中亚五国媒体与许多网民也通过视频、文字等形式,喊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和你们站在一起”的口号,为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给予精神支持。五国官方及民间多渠道向中国提供口罩、药物等抗疫物资,2020年2月21日土库曼斯坦一次性向中国提供了100万只防疫口罩,当时土全国战略储备的口罩仅有300万只。

  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也积极向中亚五国提供持续的抗疫援助。关键时刻,中国捐助的药物、口罩、呼吸机、护目镜、防护服、隔离衣、输液泵等物资一批批地被运往中亚五国,一批批的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开赴中亚协助当地抗疫工作,中国医学专家还通过视频远程向中亚同行传授中国抗疫经验。仅向吉尔吉斯斯坦一国,中国就援助了8批抗疫物资。塔吉克斯坦接受的外国抗疫援助物资中的41.3%来自中国。中方的援助主体不仅有中国政府,还有各省政府、友好城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慈善基金和社会组织等。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抗疫上给予了彼此最宝贵的支持,加强了地区间源于悠久历史的睦邻友好关系,提升了民众之间的好感,增加了彼此间合作的民意基础,深化了友谊互信,推动了彼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020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通电话指出:“中哈相互支持体现了两国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为国际社会合作抗疫树立了典范。”

续写历史,共建健康丝路

  中亚地区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鉴之地,中国与中亚医疗合作源远流长,中国的中医及中医药,如扁鹊的《内经》及《外经》、华佗的麻沸散和针灸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曾沿着丝绸之路流入中亚地区,对中亚医学体系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中亚医学成就也对中华医学的成熟与发展有积极影响。

  中亚有悠久的医学传统,阿维森纳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阿维森纳医典》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丝路古道上,也曾多次发生来历不明的传染病大流行事件,中亚名医借助中医学经验,采用“以草药燃烧产生的烟雾熏驿站和商人聚集地”的方法来控制疫情传播,发明了“将草药放在水里煮沸,用药水沐浴”的方法来医治染病商人。在中亚地区生长着大量药用植物,如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甘草被证实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本目纲目》中所记载的草药物种,有多种来自中亚地区,如苜蓿、石榴、胡桃、胡荽等亦食亦药植物均是通过早期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在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中亚草药贸易、医学互学互鉴、医疗合作的事例数不胜数,医学交流与合作自古就是丝绸之路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

  2015年,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医药城项目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医药产业园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完成了多个新药品种研发工作。2018年,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在乌首都塔什干落成,在短时间内完成了10余种中亚特色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2020年6月,中乌传统医学中心在塔什干启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乌专家在极短时间内合作开发出了可将新冠病毒危害性降低78.3%的新药。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医学合作、联合抗疫是历史的延续,是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信合作历史精神的再现,疫情期间中国医疗机构与中亚同行的交流为双方发展长期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抵制“疫苗民族主义”,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

  《关于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声明》是指引中国与中亚五国团结抗疫、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该声明专门聚焦深化抗疫合作,强调病毒溯源是科学问题和全球性任务,应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并在多国多地开展,共同反对“疫苗民族主义”和制造“免疫鸿沟”,反对任何阻碍疫苗合作的企图,支持将疫苗作为公共产品。

  疫苗是战胜疫情的最有效利器,疫苗作为国际卫生公共产品需要确保公平分配,而确保疫苗的公平获得乃是全球防控疫情的关键。中方多次表态与强调,中方生产的疫苗是国际公共产品,将优先供应友好邻国。2021年3月以来,一批批中国新冠疫苗运抵中亚。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中亚国家的认可,也增强了中亚国家战胜疫情的信心。

  着眼未来,遵照《关于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声明》要求,中国与中亚五国将更加积极地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和采购合作,打造高效有力的疫苗合作平台,实现健康码互认,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在疫情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开发方面开展联合科研,推进传统医学医药合作并促进其向实体产业化方向发展,将助力各国最终战胜疫情,携手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作者:王四海,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兰州大学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2021年06月05日12版)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开卷有益】陈亚州青年研究员所著《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书出版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5.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会议回顾】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新一体化”研讨会
  4. 中亚跨学科联合研究第一期学术沙龙举行
  5. 【年终盘点】2024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第十六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网络恐怖主义与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坊成功举办
  9.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10.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