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国

   

  汪金国,字“靖舆”,1971年生人。甘肃省甘谷县人,法学博士。现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9~1993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获俄罗斯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93~1996年,在甘肃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工作,从事外贸俄语翻译。

1996~1999年,在兰州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学习东欧中亚史,获世界史硕士学位。

1999以来,在兰州大学国际政治系(现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从事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

2000~2003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跨国民族方向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2~2003年,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历史系做普通访问学者一年。

2004~2006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国际关系方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2006~2007年,在哈萨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

2008年以副教授职称被聘为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0年至今在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教育处工作。

 

主要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199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

1.承担的主要课程有:

(1)研究生:《中亚概论》。

(2)本科生:《世界政治与经济》、《世界民族与宗教》。

2.完成的科研工作有:

(1)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4篇。

(2)出版译著1部、专著3部。

(3)负责撰写研究报告4份,参与撰写研究报告3份。

(4)接受《纽约时报》、《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专访或约稿5次。

(5)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获博士后流动基金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

1.《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八卷·战时苏联对华政策》(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

2.《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1)

3.《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合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2/2)

4.《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合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2/2)

5.《阿富汗焦点和中亚安全问题》(合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2)

6. 《阿富汗症结与中亚安全问题》(合译),(1/2)

7. 《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化研究》(专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

(二)课题

1.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动研究》。

2.参与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子课题《战时苏联对华政策研究》。

3.2005年获第三十八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三等资助金。

4.主持200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中亚五国有关民族立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5.主持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影响未来中亚社会发展的文化研究》。

6.参与2001年度教育部社会规划项目《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7.参与199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初中亚格局变化趋势和我国与中亚关系战略》。

(三)研究报告(略)

(四)部分学术论文

1.《“古阿姆”组织与中国》(俄文),《中亚与高加索》(瑞典),2008年第3-4期(1/1)。

2.《中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5期。(1/2)

3.《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化》(俄文),《世界文明与哈萨克斯坦》(第一部分),阿拉木图,2007年。(1/1)

4.《论阿富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部族症结》,《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2)

5.《论俄罗斯帝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伊斯兰教政策的变化》,《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1/1)

6.《从1897年全俄人口普查看俄罗斯帝国的穆斯林阶层分布与社会状况》,《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1/2)

7.《20世纪80-90年代全球民族主义浪潮及相关理论探讨》,《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2)

8.《1916年中亚起义直接起因辨析》,《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历史〉》,2005年第10期。(1/2)

9.《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加强在中亚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值得思考的问题》,《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郭树勇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

10.《多种文化 交互影响——影响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的外部文化力量因素》,《跨文化交流》(加拿大),2005年第1期。(1/2)

11.《1916年中亚起义直接起因辨析》,《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2)

12.《影响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的内部文化力量因素》,《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2期。(1/2)

13.《继承、纠偏与发展——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哈萨克文明》,阿拉木图凯纳尔大学,2003年,第292~295页。(1/1)

14.《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新论集萃)作为原创观点转载;原文为《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1/1)

15.《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现象》(俄文),《哈萨克文明》,2003年第2~3期。(1/1)

16.《中国与中亚跨国民族关系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世界民族》,2003年第3期。(1/1)

17.《评中亚独立国家内政转型》,《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1/1)

18.《反恐战争前后的阿富汗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1/2)

19.《影响未来中亚社会发展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1/1)

20.《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1/1)

21.《里海石油和中国能源》,《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1年第9期。原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58~63。(2/2)

22.《苏联解体后阿富汗在中亚地缘政治转变中的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1/1)

23.《中亚安全和阿富汗毒品》,《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4期。(2/2)

24.《里海石油和中国能源》,《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2)

25.《1916年中亚起义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1/1)

(五)重要报刊专访或约稿

1.《China Courts Uzbek Leader with a Full State Visit》(中国盛迎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纽约时报》(专访)2005年5月25日。

2.《中亚动荡背后的影子》,《人民日报海外版》(专家访谈), 2005年05月21日第五版。

3.《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人民日报》2003年2月20日第九版理论版。

4.《未来中亚 多种文化力量的集散地》,《人民日报(专家评说)》,2002年7月26日第7版国际版。

5.《美国进入中亚与里海油气》,《人民日报(专论)》,2002年5月13日第7版国际版。)

(六)科研奖励

1.2004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2.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概念的理论探讨》(《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2004年获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苏联解体后阿富汗在中亚地缘政治转变中的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2003年获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 兰州大学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推荐人选

(七)学术会议及与会论文

1.《苏联解体对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的影响》,《兰州大学第四届中亚学术研讨会》,2001年4月。

2.“Heritage,levelling a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asian society under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The Kazakh civ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process”,7~8 July,2003.(《继承、纠偏与发展——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中亚社会》,2003年7~8月《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哈萨克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3.《影响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的内部文化力量因素》,《北京大学第五届中亚学术研讨会》,2003年10月。

4.《中亚民族与人口状况评析》,《甘肃省对外友好联络会第六届中亚学术研讨会》,2004年7月。

5.《论中亚地缘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2004年7月。

6.《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加强在中亚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值得思考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2004年12月。

7.《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育状况》,《哈萨克斯坦凯纳尔大学“世界大学教育状况”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4月。

8.《全球文化力量消长与中亚政局变化》,《哈萨克斯坦凯纳尔大学“中亚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7月。

9.《古阿姆与中国》,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