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上午9时,兰州大学中亚所政治学读书会第十六论思想交锋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萃英山巅举行。本次活动交流的主题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来自2013级、2014级国际政治班以及2015级政治学类班的10余名同学参加本次交流。
本次读书会活动形式丰富,思想交流性凸显,通识兴趣性增强。本次活动的导读由2014级国际政治班的李志薇同学担当,她分别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脉络梳理和分章总结四部分完成,附带着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其中对作者的简介,主要从林语堂先生的“幽默”文风入手,分析其与鲁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和两人的分歧(当然有很多人会忽视林语堂先生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对于创作背景的介绍,1840年后的中国-“庞然大物”的轰然倒下,国人心理在嬗变下陷入矛盾境地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也亟需以客观的、发展的视角建立新的认同过程。林语堂先生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假意的吹嘘和追捧才是对中国真正的亵渎,这种做法看似隐蔽却又的确丑恶得昭然。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弊端和流毒,将旧中国压在箱底的老古董都抖了出来,放在阳光下翻晒、筛选、杀毒。在书中追溯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他看到这是一个一度雄视世界的强大国家,并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艺术文化和生活领域,过去的中国是遥遥领先的,令许多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然而在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这个曾经充满活力与斗志的民族却显得异常的漠然。整个国家的漠然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力求探究中国的前途,寻找中国 "成功地生存下去"的条件,探究潜在的希望,最后他给出的答案当然是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分解的。之后大家就林语堂先生行文的论证过程和“大国的遗产”的问题进行讨论。
“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摘自《吾国与吾民》),启迪我们要深入国家的肌理,体味时代的疼痛,当前的中国更需要以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同时以恰当的方式被世界理解。
本学期的第一次读书会活动顺利举行,下一期我们将聚焦兰德尔•斯维勒 (Randell Schweller)《没有应答的威胁:均势的政治制约》一书。(通讯员:李志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