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西方不断借涉疆议题抹黑中国,企图“以疆制华”。为真实展现新疆发展,新疆大学、兰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暨南大学等自2019年以来相继发布10余篇独立研究报告。针对新疆劳动就业等议题,由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新疆的劳动就业情况”研讨会22日举行,部分研究报告主笔人和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研讨。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主笔人李捷发言时说,美国无视新疆反恐去极端化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及保障人权取得的成效,有意挑拨矛盾、制造对立;否定新疆各族人民提升自身技能、扩大就业和增收能力的诉求。美国带有霸权色彩的人权叙事,结合其对华战略,最终沦为“以疆制华”的工具策略。李捷说,更为险恶的阴谋在于,美国正试图以“强迫劳动”“侵犯人权”为名在产业链和供应链层面对新疆经济进行扼杀,阻挡新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对新疆全面污名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话语中的涉疆问题已脱离新疆本身发展与稳定的现实性。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新疆棉花不容抹黑——新疆棉花生产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的调研报告》主笔人尚海明指出,西方关于新疆棉花采摘的指责严重缺乏事实依据,新疆棉花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存在“强迫劳动”迹象。调研发现,相比其他职业,棉花采摘的高收入对南疆民众而言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在机械化采摘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棉花采摘岗位变得越来越稀缺抢手。西方对新疆采棉工作的恶意解读是不符合逻辑的,是对新疆缺乏真实了解的妄言。
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阻碍交易 增加成本 破坏产业链——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主笔人李华介绍说,通过棉花产业,种植户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住水平明显改善。在美国制裁的传导效应下,新疆棉花种植户是最有可能直接受到冲击的;但是在中国政府、相关企业及合作社的护航下,种植户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他们几乎没有感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
针对新疆外出务工青年群体,来自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新疆各族青年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主笔人谭堾垿说,新疆籍员工在外出务工后,不仅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也在务工的过程中交到了朋友。新疆籍员工与其他工友会经常交流各自成长中的趣事、民族风俗习惯等,彼此之间加深了理解。新疆籍员工对自身发展已有规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