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青年观察】宋秀琚: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

日期: 2020-09-16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

宋秀琚

   习近平主席指出:“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防控合作期间,中国勇担大国责任,对抗疫持开放合作态度,在遏制住国内疫情蔓延之后,及时与国际社会分享抗疫信息,向他国提供人员、医疗物资、资金和技术援助,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其中,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抗疫使双方成为了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共同抗疫体现“天涯若比邻”情怀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柬埔寨首相洪森访问中国,高度评价中方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各项措施。在全球疫情快速蔓延的紧要关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同印尼、老挝、缅甸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领导人通电话,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副外长罗照辉等也先后与东盟秘书长、东盟有关国家外长和副外长通电话。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相互通报疫情防控进展,在医护物资、人员和资金技术上相互支援,达成了系列合作抗疫的共识。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员往来暂时被疫情阻断,但是患难与共的“心”仍在一起。疫情期间,中国向老挝、菲律宾、缅甸等国派出专家组和医疗队,捐赠救助物资,帮助菲律宾建设方舱医院等;2月2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菲律宾外长洛钦共同主持中国—东盟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议,发表了《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议联合声明》,推动加强中国与东盟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联防联控,更好维护地区公共卫生安全。6月底,中国—东盟卫生应急合作网络连同法国专家一起交流疫情防控举措。此外,中国还与印尼等国在线分享抗疫经验、磋商防疫方案。中国—东盟的其他人文交流项目也以“互联网+”途径有条不紊地推进。

  疫情后交流合作彰显“命运共同体”理念

  后疫情时代,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要适应后疫情时代新局势,平衡疫情防控和区域发展的总要求,谋篇布局,更好的服务于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将科学研判疫情给东盟各国、东盟区域和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赋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内涵、新使命和新担当,坚持底线思维、勇担大国责任。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既要做好抗击疫情的长期工作,又要不断为区域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中国将本着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精神妥善处理区域内各种事务,摒弃域外势力的挑拨破坏,细化顶层设计,将工作落到实处,使命运共同体建设惠及更多东盟各国人民。

  其次,中国将积极参与、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在2010—2020年“黄金十年”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双边货物、服务贸易高速增长,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自贸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新“引擎”。当前,中国要根据后疫情时代新形势,规划中国-东盟自贸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维护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与东盟通过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加强抗击疫情的合作。中国将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设为契机,促进中国-东盟地区经济复苏,以及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增长。未来,中国还需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用好地缘经济优势,构建牢固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规避全球经济风险,维护东盟区域经济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第二,以5G信息技术为龙头,在东盟地区创新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东盟地区数字经济整合、发展,带动东盟经济提质升级,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做好在华外迁企业的对接工作,以这些外迁到东盟国家的企业为契机,形成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位势差”,为激活区内经济活力提供动力。

  再次,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在疫情之后将进一步展开。中国与东南亚陆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双方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促进了亚洲地区的文明交融与发展。早在汉代,双方就开启了文明交流互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的历史佳话。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亮点纷呈,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疫情期间,合作抗疫成为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中心议题。后疫情时代,中国应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在落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各项协议、项目和声明之外,开创人文交流新途径,开展“互联网+”人文交流新方式,开发更多信息终端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在线交流、在线资源共享,扩大人文交流的受众面和影响面,将疫情防控知识及更广泛的公共卫生合作嵌入人文交流各个领域,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建设、区域稳定和国际和平发展并寻求共识,尤其是要加强在公共卫生、医药学和护理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同时,线上线下人文交流相互配合,在现实世界和信息空间中同步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后疫情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要适应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时代内涵,科学研判中国与东盟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轨迹,推动建设“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研究员,法学博士)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做客辽宁大学主讲“博雅学术讲座(第十五讲)”
  5. 【开卷有益】李亮博士所著《美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评析》一书出版
  6. 【对外交流】中亚所代表团出访乌兹别克斯坦 与多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 【科学动态】我所负责的国社科涉中亚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会在兰举行
  8. 中国-中亚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开幕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2.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4辽宁大学国家发展论坛”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做客辽宁大学主讲“博雅学术讲座(第十五讲)”
  5. 【对外交流】中亚所代表团出访乌兹别克斯坦 与多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6. 【科学动态】我所负责的国社科涉中亚研究重大项目推进会在兰举行
  7. 【重要通知】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8. 【学术动态】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举办“欧亚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9. 【媒体报道】任振鹤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看望慰问教师代表时强调:立德修身敬业立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努力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10. 【喜讯】我所两位教师拟获2024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