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曾向红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8: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

日期: 2018-05-31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5月20日,“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8: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论坛设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理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两大议题。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外开放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共赢的大旗,积极主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正确“义利观”。在会议中,各位学者发表了很多高见,讨论热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很多新观察和新思考。我所曾向红教授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做了题为“国际格局转型与学术概念创新”的发言。

  曾向红教授的发言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概念创新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以欧亚研究中的概念创新为例说明学术概念创新的特点,最后讨论一下对于国内学界进行概念创新的启示。
 
  “首先,可以简要讨论一下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学术概念创新的重要性。讨论这一问题,是基于一个前提,即大家都认为当前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过程。这一判断或许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东方和西方之间在物质性权力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个转型,比如中国的实力和美国的差距确实在缩短。不过,权力的内涵非常广泛,除了我们经常谈到的物质权力,还有非物质性的权力,如话语权。我所谈的学术概念创新,主要涉及的就是话语权问题。话语权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新理论的出现、学术概念的创新、新的重大学术论断的出现,等等。就此而言,理论创新这一概念包含了学术创新这一概念。换句话说,我们讨论当前中国学术概念创新的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观察东西方之间是否出现了话语权转移的现象。
 
   通过初步观察,我们只能遗憾地说,目前东西方之间物质性权力的转移,似乎并没有带来话语权的明显转移。这是因为,我们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所使用的学术概念,仍然主要是西方提出来的,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并不多。
 
   在进一步对此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即学术概念的创新为什么重要。大体而言,学术概念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学术概念是呈现和解释解读复杂社会现实和政治世界的语言工具(片面的深刻,理论是概念之网);(2)学术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如国际结构、本体论、认识论、软实力、声誉、承认等);(3)学术概念往往具有政策涵义,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提出的学术概念涉及话语权之争,关于行为体行为的合法性或正义性。从这三个方面理解,我们进行创新的话实际涉及到话语权之争,这是整体的讨论背景。
 
   我们可以以学术界在观察欧亚地区形势过程中所提炼的学术概念为例,以说明东西方之间的权力转移并未直接带来话语权的转移。众所周知,欧亚地区在世界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前被称之为世界的“心脏地带”,而在当前,欧亚地区可谓是世界矛盾的集中地带。俄罗斯与西方在欧亚地区之间的对抗、恐怖主义势力在欧亚地区的肆虐、特朗普政府调整中东政策带来的混乱等,给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强烈冲击。学界有观点认为“大国竞争”已经回归,而欧亚地区是当前“大国竞争”的焦点地区。鉴于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欧亚形势的变化,反映在学术研究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针对欧亚地区形势的变化,提出一些具有学术新意和战略前瞻性的学术概念,以准确地把握该地区的形势变化,进而保障中国在欧亚地区的利益,并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范围的顺利推进。
 
   以中国学术界对欧亚研究形势的概念化为例,可以发现,中国在学术概念创新方面的能力仍然很弱,这限制了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提高。如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学术界在理解和把握欧亚形势时,主要沿用和借鉴的仍然是西方学术界提出的一些学术概念,即使人们在使用概念的目的是在进行批判也是如此。除了“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现状维持国”与“修正主义国家”的两分法等耳熟能详的理论与概念,涉及欧亚地区形势发展变化的概念还有许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从“大博弈”到“新大博弈”;2、从“心脏地带”到“地区安全复合体”;3、从“转型国家”到“混合型政体”;4、从“虚拟地区主义”到“防御性地区主义”(SCO);5、从“颜色革命”到“混合型战争”;6、从“软实力”到“锐实力”,等等。这些主要用来分析欧亚地区政体形式和欧亚特定地区形势变化的概念,无一不是由西方学界提出并在学术界广泛流传。
 
   通过对上述涉欧亚地区形势学术概念的变迁进行简单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概念的出现及其演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从似乎具有中立性的“大博弈”和“软实力”概念,到突出中俄对西方国家和发展中世界造成威胁的“混合型战争”与“锐实力”概念的出现,比较鲜明地反映了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转移趋势;(2)这些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学术概念,主要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这说明西方学术界在学术概念创新方面仍走在了研究前列;(3)这些学术概念往往以普遍、中立的面貌出现,这是这些概念得以普遍使用和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4)这些学术概念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含义,另一方面又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启示,与西方对欧亚地区的政策密切相关。
 
   最后,可以根据欧亚研究中学术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可简要讨论一下学术概念变迁给我们推进学术概念创新可能带来的启示:第一,学术概念有自己的提出路径和发展模式,主要得益于学者们自己的独创性的贡献;第二,物质实力的增长并不会自动导致话语权的提升和新学术概念的出现;第三,学术概念至少应该具有一定的中立性、客观性与普遍性;第四,广为流传的学术概念主要由学者提出,而政策概念由于具有浓郁的政策指向性和价值偏向性,较难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第五,学术概念创新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概念仿造。当前学界热衷创造各种“陷阱”概念,其学术价值和能否得到学界的普遍接受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谢谢大家!”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开卷有益】曾向红教授所著《美国中亚政策研究(1991—2018年)》出版
  2.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人权议题在《北京评论》(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3. 【学术动态】我所多位老师应邀担任《国际安全研究》匿名审稿专家
  4.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曹伟副教授赴新疆参加学术研讨会
  5. 【时事评论】李捷教授等就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现象在“丝路新观察”发表评论
  6. 【对外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我驻哈萨克斯坦总领馆、企业与哈多所大学
  7. 【学术交流】米鹏举博士、靳晓哲博士应邀参加亚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8. 【学术讲座】曾向红教授作客“兰山讲堂·思政云课” 分析大国在中亚地区博弈的新态势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3.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4.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5.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6. 关于举办“中国反分裂理论研讨会”的通知
最近更新
  1. 【媒体报道】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2. 【学术动态】曹伟副教授就涉疆人权议题在《北京评论》(Beijing Review)上发表评论
  3. 【学术动态】汪金国教授就预测2024年国际局势的走向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
  4. 【学术动态】我所多位老师应邀担任《国际安全研究》匿名审稿专家
  5. 【年终盘点】2023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6.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曹伟副教授赴新疆参加学术研讨会
  7. 【时事评论】曹伟副教授就新疆人权事业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8. 【时事评论】李捷教授等就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现象在“丝路新观察”发表评论
  9. 【对外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我驻哈萨克斯坦总领馆、企业与哈多所大学
  10. 【学术交流】米鹏举博士、靳晓哲博士应邀参加亚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