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欧亚地区的整体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欧亚各国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欧亚大陆的各个经济体互补性强,相互间有很大合作潜力
中国伟大的旅行家、汉代使者张骞是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虽然战乱不断、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许多商人、工匠、科学家、艺术家仍然长途跋涉,克服了艰难险阻,将世界两端联系了起来。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的古代城市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生产于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种类之繁多令人惊叹。
欧亚大陆总人口超过30亿。欧亚大陆的各个经济体互补性强,相互间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能使这些国家把各自人力、物力、市场、技术优势转为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国家更开放,合作更紧密。“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有助于充分挖掘中国与欧亚国家的贸易潜力。
丝绸之路其中重要的一段经过现哈萨克斯坦境内。哈萨克斯坦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将欧亚这块巨大的大陆连接在一起。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写古丝绸之路传奇,哈萨克斯坦兴趣极大。
目前,哈萨克斯坦正通过积极参与建设“西欧—中国西部”的国际运输走廊,来恢复其古丝绸之路的本国路段。现在,来自东亚,包括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货物需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运到欧洲。新的运输走廊将此距离缩短为原来的三点五分之一。新走廊的总长度是8445千米, 其中2233千米在俄罗斯、2787千米在哈萨克斯坦、3425千米在中国。这条走廊不仅可从俄罗斯运输货物到中国,而且还可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发货。
相比现有的其他走廊,如跨西伯利亚的陆路和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航线,“西欧—中国西部”走廊路途更短,货物运输花费时间更少。货物运输如使用海洋走廊,航行时间可长达45天,横穿西伯利亚需14天,而使用“西欧—中国西部”走廊,从连云港到欧盟边界大约只需10天。该项目将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目前“西欧—中国西部”走廊的哈萨克斯坦部分已经有80%的工程完工。
缓解贸易“荒漠化”,降低贸易成本,让全球供应链更加顺畅
从中国到欧洲选择海洋运输有其自身缺陷。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的报告,世界贸易的80%需经过约30个日益繁忙的海港。这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拥塞、延迟,最终给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的成本。这种情况已导致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贸易“荒漠化”,如远离工业中心的地区和不具备出海口的国家,进而阻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
哈萨克斯坦虽没有出海口,但有一个有利的地理位置: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陆路通道从本国境内通过。哈萨克斯坦拥有必要的运输和通信网络,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斯坦已经拥有一个相当发达的重要中转网络,穿越哈萨克斯坦东接中国,西连西欧诸国。现在,哈萨克斯坦每年中转贸易额约合8亿美元,远不能满足其中转潜力。据估计,哈萨克斯坦的中转贸易潜力应为每年20多亿美元。
哈萨克斯坦正在进行多项全国性大型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在2020年应能使哈萨克斯坦的中转量翻一番,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加10倍。截至目前,途经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过境货物大多是区域性的,主要方向为亚洲和俄罗斯之间、中亚和中国之间。俄罗斯、欧洲发达国家与东亚间的中转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铁路仍然是主要和最有效的在陆路上运送大量货物的方式。铁路也是哈萨克斯坦运输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要素。截至目前,中欧之间经哈萨克斯坦铁路运输的货物总量今年同比增长了85%。其增长部分得益于在过去几个月沿“成都—罗兹”、“武汉—巴尔杜比采”、“重庆—杜伊斯堡”等新开设的定期集装箱运输路线。货运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
带动沿途城市快速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稳定
2012年12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宣布了“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 。这一战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在2050年使哈国成为世界上30个最发达国家之一。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记住,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知识交流和世界各国科学家研讨对话的路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包括更多国际研究项目、科研教育交流、技术成果转让等。我们期待着与我们的东方邻居在这些方面继续扩大合作。古老丝绸之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沿途城市和地区快速发展。从这一角度看,这直接关系到现代哈萨克斯坦的战略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意味着为沿线城镇注入新的活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贸易和商业活动量以及可能出现的投资流量,将有助于建立沿线城镇的增长点,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与古代相仿,今天,只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大路线才能满足欧亚大市场的潜力和规模。古老丝绸之路的复兴将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并最终为各国都带来进步、繁荣与和平。(作者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副总理,陈默译)
原文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28/c_125773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