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青年观察】宋秀琚: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

日期: 2020-09-16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

宋秀琚

   习近平主席指出:“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防控合作期间,中国勇担大国责任,对抗疫持开放合作态度,在遏制住国内疫情蔓延之后,及时与国际社会分享抗疫信息,向他国提供人员、医疗物资、资金和技术援助,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其中,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抗疫使双方成为了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共同抗疫体现“天涯若比邻”情怀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柬埔寨首相洪森访问中国,高度评价中方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各项措施。在全球疫情快速蔓延的紧要关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同印尼、老挝、缅甸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领导人通电话,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副外长罗照辉等也先后与东盟秘书长、东盟有关国家外长和副外长通电话。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相互通报疫情防控进展,在医护物资、人员和资金技术上相互支援,达成了系列合作抗疫的共识。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员往来暂时被疫情阻断,但是患难与共的“心”仍在一起。疫情期间,中国向老挝、菲律宾、缅甸等国派出专家组和医疗队,捐赠救助物资,帮助菲律宾建设方舱医院等;2月2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菲律宾外长洛钦共同主持中国—东盟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议,发表了《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议联合声明》,推动加强中国与东盟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联防联控,更好维护地区公共卫生安全。6月底,中国—东盟卫生应急合作网络连同法国专家一起交流疫情防控举措。此外,中国还与印尼等国在线分享抗疫经验、磋商防疫方案。中国—东盟的其他人文交流项目也以“互联网+”途径有条不紊地推进。

  疫情后交流合作彰显“命运共同体”理念

  后疫情时代,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要适应后疫情时代新局势,平衡疫情防控和区域发展的总要求,谋篇布局,更好的服务于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将科学研判疫情给东盟各国、东盟区域和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赋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内涵、新使命和新担当,坚持底线思维、勇担大国责任。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既要做好抗击疫情的长期工作,又要不断为区域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中国将本着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精神妥善处理区域内各种事务,摒弃域外势力的挑拨破坏,细化顶层设计,将工作落到实处,使命运共同体建设惠及更多东盟各国人民。

  其次,中国将积极参与、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在2010—2020年“黄金十年”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双边货物、服务贸易高速增长,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自贸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新“引擎”。当前,中国要根据后疫情时代新形势,规划中国-东盟自贸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维护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与东盟通过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加强抗击疫情的合作。中国将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设为契机,促进中国-东盟地区经济复苏,以及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增长。未来,中国还需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用好地缘经济优势,构建牢固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规避全球经济风险,维护东盟区域经济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第二,以5G信息技术为龙头,在东盟地区创新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东盟地区数字经济整合、发展,带动东盟经济提质升级,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做好在华外迁企业的对接工作,以这些外迁到东盟国家的企业为契机,形成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位势差”,为激活区内经济活力提供动力。

  再次,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在疫情之后将进一步展开。中国与东南亚陆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双方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促进了亚洲地区的文明交融与发展。早在汉代,双方就开启了文明交流互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的历史佳话。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亮点纷呈,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疫情期间,合作抗疫成为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中心议题。后疫情时代,中国应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在落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各项协议、项目和声明之外,开创人文交流新途径,开展“互联网+”人文交流新方式,开发更多信息终端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在线交流、在线资源共享,扩大人文交流的受众面和影响面,将疫情防控知识及更广泛的公共卫生合作嵌入人文交流各个领域,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建设、区域稳定和国际和平发展并寻求共识,尤其是要加强在公共卫生、医药学和护理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同时,线上线下人文交流相互配合,在现实世界和信息空间中同步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后疫情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要适应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时代内涵,科学研判中国与东盟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轨迹,推动建设“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研究员,法学博士)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开卷有益】陈亚州青年研究员所著《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书出版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5.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学术动态】《中亚研究》征稿启事
  2. 【“有恒”编译】“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简介与投稿说明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5. 【会议回顾】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新一体化”研讨会
  6. 中亚跨学科联合研究第一期学术沙龙举行
  7. 【年终盘点】2024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8.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9.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10.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第十六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网络恐怖主义与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坊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