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书评系列之一百九十五】欧洲能源安全的二十年危机:中东欧和美国

日期: 2024-01-08 来源: 原创 点击: ...
   

万雪妮编译

【文献来源】Wojciech Ostrowski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of European Energy Security: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US,”Geopolitics,Vol.27, No.3, 2020, pp.875-897.

在过去的20年里,有关欧洲能源安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能源安全及其与俄罗斯的关系上。关键问题是俄罗斯试图通过欧洲国家对其的能源依赖来维持其影响力和控制力。由于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采取的行动,中欧和东欧国家遇到的能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欧盟委员会在为中欧和东欧提供集体声音和支持它们的区域能源一体化以减少它们对来自俄罗斯的外部压力的脆弱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中欧和东欧能源困境已经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欧洲关于俄罗斯的能源困境完全被解除。此外,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还受到美俄关系、北约等更大的地缘政治关切以及冷战遗产的制约。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缺乏更广泛的政治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欧洲的能源安全仍将是个问题。

一、中欧和东欧的能源困境:加入欧盟前后

中欧和东欧的能源安全困境是冷战结束的结果。苏联时期,中东欧地区是遵循社会主义而非市场原则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冷战结束后,大多数中欧和东欧国家坚定地致力于与西欧国家一体化,并减少与俄罗斯的联系。后冷战时代的标志不仅仅是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和严重的政治分裂,还有深刻的经济混乱。能源连接,尤其是天然气连接,成为最有争议的苏联遗产。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能源关系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90年代:低政治层面的能源依赖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正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政治和经济混乱。苏联时期正式整合的能源系统分裂为复杂且常常相互对抗的一系列由国有和私营公司组成的体系,其中存在多个常常不透明的中间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试图利用苏联遗留下来的能源依赖作为杠杆,影响新独立的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然而,这些干预很少成功,它们往往不会上升到更高的政治层面,而且在大多数时间里,它们是由经济而不是政治考虑所驱动的。在此期间,欧盟并未大量卷入俄罗斯与中欧和东欧的冲突,因为中欧和东欧国家不是欧盟的一部分。西欧人对俄罗斯的能源改革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能源价格在20世纪90年代也很低,因此没有产生重大的政治焦虑。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其天然气收取接近世界价格的费用,这对一些后苏联国家产生了不利的经济影响。

(二)普京掌权时期:能源价格飙升带来的政治焦虑

自2000年普京担任总统以来,石油价格从1999年的每桶不到10美元飙升至2008年的每桶147美元。普京的政治议程集中于扭转20世纪90年代的分裂和混乱,以及在对内和对外关系中重新确立俄罗斯国家的权力和控制。这对俄罗斯的能源形象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普京将许多能源公司重新收归国有,并宣称能源在俄罗斯是国家控制的战略资产。俄罗斯的政策取向也变得越来越反西方,对其近邻采取了明显更具干涉主义色彩的政策,其中2008年俄格战争是一个关键节点。2006年和2009年的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危机凸显了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这两次危机中俄罗斯均中断对中东欧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对其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11个中欧和东欧国家在2004年和2007年加入欧盟,欧盟承担了支持中欧和东欧国家的更大责任,并试图减轻它们因俄罗斯复兴而引发的能源不安全感。

(三)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余波:能源危机被政治冲突淡化

2008年金融危机余波后的时期,俄罗斯因其吞并克里米亚和支持乌东反叛组织而受到西方的制裁,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随着俄罗斯干预叙利亚内战,中东欧对俄罗斯潜在“侵略”的担忧变得更加明显,相应地决心加强北约防御联盟。然而,这一时期引人注目的是,中东欧对能源安全的焦虑和对俄罗斯将能源用作地缘政治武器的威胁的感知并没有明显相应增加。

因此,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能源关系的对抗性似乎有所减弱,而与俄罗斯更普遍的经济和政治冲突却显著加剧。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盟委员会在支持中东欧国家能源多样化和减少对俄罗斯作为唯一天然气供应国的依赖方面发挥了作用。其一,欧盟委员会积极支持其成员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项目融资,促进了区域和双边天然气合作,普遍加强了单个中欧和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议价能力。其二,欧盟委员会通过启动发展内部能源市场的长期项目,削弱俄罗斯与能源有关的议价能力。其三,欧盟委员会积极利用其监管权力来限制俄罗斯的野心。为了保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基本上同意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遵守欧盟的“游戏规则”。然而,俄罗斯对使用能源作为政治武器的兴趣有限,因为它最终会产生反作用,并导致受影响的国家将其能源供应从俄罗斯转向其他国家。

中东欧国家意识到对俄罗斯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供应的依赖是其脆弱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俄罗斯可能恶意影响和干预中东欧国家的潜在渠道,使其在与俄罗斯互动中持续表现出的强烈焦虑。然而,这种焦虑被更加务实的商业考量所平衡,其中包括承认俄罗斯通常是一个可靠且相对价格较低的能源来源。这也解释了为何中东欧国家并未像他们的言辞所示那样完全远离俄罗斯的原因之一。中欧和东欧国家对欧盟作为能源行动者的角色也有类似的更复杂和更模糊的看法。人们当然强烈支持欧盟为中东欧提供相对于俄罗斯更强的集体谈判能力的方式。

欧盟在支持区域多样化方面的作用以及欧盟对发展跨区域能源联系的财政支持也得到了积极的认可。然而,当欧盟试图影响其国内能源组合时,如试图减少煤炭或核能的使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反应显得并不积极。像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中欧和东欧国家谨慎维护其在该地区的主权权利,并采取措施抵制欧盟可能对其主权权利造成的侵犯。此外,中欧和东欧还认为能源贫困对自己公民的影响比西欧公民严重得多。相对于西欧,中东欧的经济价值对俄罗斯而言微不足道。欧盟消费的俄罗斯天然气只有14%是在11个中东欧国家;其余则是传统的西欧天然气消费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欧盟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经济成本成功地帮助解决中东欧的能源困境。

总之,欧盟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能源综合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并不是说欧盟、中东欧和西欧国家在能源领域存在完美的共生关系。气候变化和脱碳将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但它们不是唯一的争论焦点。美国对“北溪2号”的反对,加剧了有争议的能源企业问题在中东欧国家重新出现。主要原因是自从奥巴马推动美俄关系“重置”以来,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二、俄欧能源关系与美国

美国因素深深影响着俄欧关系,在能源领域也不例外。俄欧能源关系形成于冷战时期,并且与欧洲安全和北约成员资格问题交织在一起。与西欧国家不同,美国拒绝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做出重要区分,并质疑西欧通过建设新管道来深化与俄罗斯能源关系的经济合理性。美国之所以对欧洲能源公司的行为做出强烈回应,是因为美国对俄罗斯的敌意和怀疑有所增加,这种感觉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俄欧能源关系的历史

俄罗斯与欧洲地缘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大国的天然气市场,这些市场提供了支持俄罗斯国家预算所需的最大外汇收入。苏联对西欧的天然气出口提供了维持苏联经济的重要外汇收入,并确保莫斯科即使在其国内经济衰退时仍能表现出超级大国的形象。在政治上,中欧和东欧的卫星国对苏联至关重要,并因忠诚于莫斯科而获得大量能源补贴。然而,这限制了苏联可以运输到西方并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天然气数量。为确保履行向西欧市场供应天然气的承诺,苏联逐渐减少了对中欧和东欧卫星国的天然气供应。

尽管地缘政治相当紧张,苏联通往西欧天然气管道的发展历史表明了追求互利关系的努力,这些能源联系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合理性。对苏联来说,开发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田具有经济紧迫性,并且认识到依靠国内资源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它缺乏必要的技术,特别是在建设大直径管道和内部连接器方面。对于欧洲公司来说,他们有出售其高科技管道的雄心,但也有获得俄罗斯丰富天然气供应的奖励,当时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电力行业一致努力实现多元化,摆脱石油。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因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欧还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中东的廉价能源供应,而这些供应成功地推动了二战后的重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石油国有化和国有石油公司的崛起等发展在西方各国首都引发了冲击波,并推动了包括苏联在内的不同地区转向替代能源供应。

苏联和欧洲的天然气连接不仅仅是出于经济考虑,还与20世纪70年代苏联追求缓和以及寻求通过经济合作缓解东西方紧张关系有关。开发苏联天然气管道以满足西欧的天然气需求是德国独特的缓和策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这种策略被称为“东方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缓和进程的不畅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所谓的“第二次冷战”的开始,在苏联天然气管道项目上造成了大西洋两岸的严重紧张局势。

(二)俄欧能源合作引发的政治经济担忧

随着里根总统任期的开始,美国政府越来越担心欧洲对继续与莫斯科保持经济关系的支持会破坏1980年入侵阿富汗后对苏联实施的制裁。这种美欧不和甚至发展到1982年美国对欧洲国家实施管道禁运,并威胁要制裁在天然气管道项目上与苏联合作的欧洲公司。在此期间,北约内部关于“责任分担”的争论加剧,美国认为欧洲国家没有为他们的防务支付足够的费用,并在美国对欧洲的防务承诺上“搭便车”。

在这两个时期,美国政府都强烈批评欧洲人与俄罗斯开发新能源项目。与上世纪80年代初一样,在21世纪前十年,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的军事行动及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冒险主义,也引发了美国对俄罗斯的敌意和怀疑。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对新管道的持续支持被视为有可能破坏西方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制度。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成为主要攻击目标,这受到一种感觉的驱动,即,德国在商业利益追求方面的角色突显,最明显的体现是“北溪2号”管道项目,其被认为破坏了地缘政治团结。与此同时,还必须强调,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领域的重大技术进步,这两个时期有很大不同。由于最近的页岩气革命,美国在减少西欧和中东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贸易方面有着利益诉求。具体来说,美国寻求用自己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来取代传统的贸易。

目前大西洋两岸围绕“北溪2号”项目的紧张关系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明显的联盟内部冲突的持续根源。对于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支持“北溪2号”项目的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开发新管道的决定主要被视为商业和经济决策。随着北海本土天然气产量的下降,欧洲对天然气进口的需求将会增长。“北溪2号”管道将提供从西西伯利亚和亚马尔气田到欧洲主要天然气市场的最直接路线。此外,新管道输送的天然气价格预计具有竞争力。

然而,中欧和东欧国家采取了非常不同的观点。德国政府和许多其他西欧国家强调商业和经济利益,而美国、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则关注“北溪2号”项目的政治和战略意义。首先,毫无疑问,“北溪2号”的开发支持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确保其能直接进入主要的欧洲市场,同时降低天然气过境乌克兰的风险。在地缘战略层面,俄罗斯与德国的和解引发了对西方抛弃乌克兰的担忧,剥夺了该国的过境收入,并使其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一样,更容易受到俄罗斯经济压力和讹诈的影响。其次,从中欧和东欧的角度来看,德国似乎是在以牺牲更脆弱的中欧和东欧邻国的政治利益为代价,来促进其狭隘的经济利益。最后,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战略经济利益及其对俄罗斯政府的支持,与德国政府持续不愿达到北约规定的国防开支占GDP的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朗普甚至比里根更愿意断言德俄天然气合作和德国国防弱点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了大西洋联盟内部的紧张关系。

这种紧张关系反映了美欧在对待俄罗斯对欧洲军事和能源安全威胁的看法上的长期规范性差异。冷战以来,美国都将威慑和遏制俄罗斯的政策作为一项战略要务,并包括实施经济制裁。许多其他欧洲北约盟国,如英国和中东欧国家普遍支持这种对俄罗斯的威慑政策。对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来说,它们当然有义务确保北约对俄罗斯具有威慑能力,但随着“新东方政策”传统的延续,总体战略要务是寻求确保俄罗斯不仅受到遏制,而且保持接触。经济交流和贸易被视为俄罗斯和西方建立长期利益趋同的主要潜在途径。因此,建立能源联系,如与“北溪2号”项目的能源联系,被主要西方国家视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发展共同利益纽带的手段,从而为双方关系的长期改善提供基础。

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这种规范分歧反映了遏制和接触之间长期的冷战意识形态争论。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利益在考虑之中。在能源领域,如果俄罗斯减少对欧洲的能源出口,美国将从中受益。对欧洲国家来说,成本不仅对欧洲能源公司的利益来说是严重的,对欧洲能源供应来说也是如此。对欧洲能源安全来说,能源市场的自由化、多样化和一体化是安全的真正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溪2号”项目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迫使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在来自德国的新供应和来自东部的传统供应之间进行竞争,实际上增强了中东欧的能源安全。然而,欧洲有一种强有力的长期思维,这种思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张俄罗斯在支持欧洲能源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将其排除在更广泛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之外。并非偶然的是,那些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最大的西欧国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法国——往往最支持接触政策以减轻遏制的影响。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更广泛的政治和地缘战略背景,涉及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一直未能达成持久解决方案。正因如此,西欧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仍像冷战时期一样关键但悬而未决。

三、结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东欧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问题是欧洲能源政策辩论的焦点。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的野心,即通过操纵其对中东欧国家的能源杠杆,进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施加控制。但总的来说,俄罗斯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中欧和东欧国家的自主和独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捍卫,因为欧盟在与俄罗斯的谈判中为中欧和东欧国家提供了集体发言权,并支持了区域能源一体化,以减少它们对来自俄罗斯的外部压力的脆弱性。因此,俄罗斯现在普遍被迫尊重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决定,即,通过中东欧国家的欧盟成员国身份与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根据欧盟定义的能源贸易和合作“游戏规则”进行互动。

尽管中欧和东欧的能源困境问题基本上已得到解决,但这并不代表俄欧能源关系会保持稳定。这是因为俄欧能源关系深受美俄更大的地缘政治竞争所影响,并且涉及复杂的历史因素。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欧决定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以满足欧洲的天然气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决定引发了美国和主要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之间的严重跨大西洋争端。而后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重复了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担忧和言论,并挑战欧洲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决定。美国认为,这一举动可能会破坏对俄罗斯的经济遏制,并削弱大西洋两岸的团结。因此,美国把有争议的北约“责任分担”问题重新提到了政治议程上。美国深陷俄欧能源贸易这一地区性问题,这显示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敌意以及泛欧团结制度化的失败。此外,美国最近的干预表明,有关欧俄能源关系的争议并没有消失,随着西方和俄罗斯的分歧持续存在,这些争议预计未来几年仍将再度成为焦点。

【编译者简介】

万雪妮,南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

【校对者简介】

王子寒,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19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3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houwj21@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万雪妮

校对:王子寒

审校:孙秀文

 
标签:
中亚问题
图片新闻
  1. 杨恕教授做关于中亚问题研究的专题报告
  2. 曹伟副教授应邀参加“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科发展”研讨会
  3. 汪金国教授参加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2025年年会
  4. 我所研究人员参加赴吉、赴乌研修团成果交流会
  5. 我所研究人员赴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研修活动
  6. 我所研究人员赴吉尔吉斯斯坦开展研究活动
  7. 【学术交流】李捷教授一行应邀参加第四届传播与边疆治理论坛
  8. 【学术交流】曹伟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新疆治理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 2025年第25期(9月29日-10月5日)
  2.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4期(9月22日-9月28日)
  3.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2期 (9月8日-9月14日)
  4.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 】2025年第21期 (9月1日-9月7日)
  5.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20期(8月25日-8月31日)
  6.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19期(8月18日-8月24日)
  7.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18期(8月11日-8月17日)
  8.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17期(8月4日-8月10日)
  9.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16期 (7月28日-8月3日)
  10. 【中亚及周边动态追踪周报】2025年第15期(2025年7月21日-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