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朱永彪谈阿富汗问题(下):对于塔利班,我们心里要“有谱”

日期: 2021-08-27 来源: 互联网 点击: ...
   

对阿富汗局势的几点判断

我对当前的阿富汗局势有这么几个判断。一是美国从阿富汗的脱身在更大范围上对中国带来了更多挑战和压力,我一直都在强调这一点。美国从阿富汗抽身之后将会赢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对付中国。拜登在8月15日的讲话中说得很明确,他可以更多地集中资源来对付中国和俄罗斯,这比美国在阿富汗的存在对中国的威胁要更现实、更严重。但是这事实上也反映出美国是拆东墙补西墙,也是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了,这体现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积极影响,就是美国对我们的军事压力相对来说减少了。但是消极的影响是,美国的东南亚战略很有可能会进一步调整。它可能会集中更多资源,不仅在亚太或“印太”地区,还有在东南亚地区,也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做它之前想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说美国以前为了阿富汗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放缓了对中亚地区所谓“民主化改造”的计划,因为美国需要中亚这些国家支持它的阿富汗政策,然后给它提供后勤保障方面的便利。

但是如果现在阿富汗的目标已经不存在了,那么美国会不会集中更多精力,在这个地区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包括干涉新疆的事务?这实际上在去年2月初蓬佩奥的中亚之行,还有后来公布的美国“新中亚战略”里面已经体现了。那个战略公布的时候,光看文本,关于中国的不多,但是从蓬佩奥的行程、到他见的人,做的对话和交流,还是可以看到其中很核心的议题,实际上涉及了新疆。美国在阿富汗不玩儿了,不投入了,但是它可以在别的地方捣乱,这对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第二方面,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对美国的负面影响也是可观的。很多人说美国历史上也进行过几次战略输出,战略输出之后美国又“重新伟大”起来了,那这次美国会不会重新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甚至有人拿这次和美国当年从越南撤军比。美国从越南撤退之后,并没有影响它的国际战略威望,也没有影响盟友对他的信任。但实际上现在的国际体系和当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大家都知道两个阵营泾渭分明,而且有着苏联阵营强大的压力,所以美国从越南撤军,盟友都支持。

在当时是苏联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美国的国家实力开始有所下降,美苏两极的实力对比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当前,我觉得这个条件尚不具备。另外,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是铁板一块儿,大家只能绑定美国,而现在这些国家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次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对美国整个的国际威望,还有盟友对它的信任和信心的这种打击,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大的。

但是,美国很擅长于重新制造议题,重新凝聚盟友。它可能会重新转移矛盾,它也很会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最近美国人跑到东南亚晃了晃。我觉得未来美国还是会继续在盟友阵营里制造新的焦虑、贩卖新的焦虑,试图以此转嫁大家对美国的指责和压力,同时就进一步巩固它领导的地位。包括在阿富汗问题上抛出难民问题、抛出可能的制裁问题,这一方面就是在转移盟友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就是重新体现它的领导力。

第三个方面,塔利班无意输出意识形态,但它是天然同情极端势力的。当然,现在很多人说也要看一看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我看来,对它的善意,我们也应该进行善意的回应,但是我们心里面始终要有个谱。我个人认为,至少塔利班不是一个改造良好的“犯人”,但现在又表现出非常强烈改造意愿的一个组织。

塔利班显然在打击“伊斯兰国”这些与之有竞争的恐怖组织方面,是比较积极的。但对于其他组织和集团,我们可以预料,它基本上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美国在谈判的过程中曾经向塔利班提出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切断与“基地组织”等组织的联系。

现在外界经常会说,为什么塔利班后来开始攻打省会了?是因为美国先没有履行承诺,因为美国延长了撤军的时间,原来是5月1号撤,现在到了8月31号甚至9月11号,所以塔利班开始这么做。

站在美国的角度上,美国认为塔利班从一开始就没有履行承诺,塔利班始终没有切断与“基地组织”的联系,美国认为塔利班先违反了承诺。所以从中可以看得出来,塔利班的态度非常暧昧。这就是我说为什么塔利班不太值得信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它对美国违反承诺加以指责,但它自己对自己履行承诺的情况,又是想怎么解释都可以。

塔利班现在为了展示它非常温和的一面,公开表示允许女性上学,允许女性工作,当然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在伊斯兰教法的框架下。甚至为了展示这种温和的形象,塔利班还否认在过去曾袭击过女性。这显然是不能被国际社会接受的,因为塔利班之前确实大量地攻击女校和女生,尤其是2014年之前。这导致阿富汗女生的入学率要比男生低很多。但塔利班现在予以否认。

塔利班未来对于其他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可能关系暧昧,在你对它进行责难或者问询的时候,他可能就像和对美国人解释与“基地组织”的关系那样,推诿扯皮。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塔利班签署协议会有争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协议把美国要做的所有事情都安排得清清楚楚,但是塔利班所有的承诺基本上都很模糊,也没有任何约束和监督机制。目前来看,我们也不能怎么办,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塔利班遵守承诺。但是我们把我们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仅仅寄托在这个方面,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四方面,阿富汗局势会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冲击。美国一旦撤军,阿富汗爆发全面内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在这种背景之下,它可能会重新建立起国际恐怖主义的庇护所,这样会对我们形成长期的冲击。现在对我们威胁最大的,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这种刺激,塔利班成功的这样一个“典范”。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组织已经向塔利班发去了贺电,还有个人向塔利班表达了祝贺,但塔利班现在很谨慎。比如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的贺电,塔利班直接回应说我们收到了,但是我们没啥关系,我们未来也不会和它发展太密切的关系。最近这一段时间里,其他和塔利班关系密切的一些组织没有太密集发声。

Q&A

问:您刚刚在讲的时候也提到,国际新闻中很多话题都不是由中国媒体制造的。那么以阿富汗的报道为例,您觉得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欠缺什么?我们怎么样能够提高和培养自己的议题制造能力?

朱永彪:实际上咱们之前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在推特、脸书上也有自己的账户。但是由于咱们这种分享信息的形式很局限,再一个就是一手材料掌握的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我们的传播能力非常有限。简单来说就是粉丝太少,粉丝互动也太少,所以传播的效率就大打折扣。

第二,我觉得是咱们的传播不精准,比如说我觉得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可以弯道超车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定制。因为现在我们很多技术,互联网这个技术可以做到了,一些媒体在国内也做到了,但我觉得针对不同的国家,我们没有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世界是多样化的,阿富汗这个国家、阿富汗的群众到底对什么样的媒体感兴趣?到底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到底对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感兴趣?我觉得这个要分国别去做,要有定制、定向的这种思维,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一条新闻翻译成英文再翻译成普什图语就直接发布,它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可能需要精准的、定制的一个过程。

问:这次还有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在中文舆论场上,不同人的观点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碰撞。比如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主要聚焦在了“美国的失败”这个点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因此对塔利班抱有一定的好感,觉得他们胜利的原因是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政府军不得人心;但是也有一大部分人的关注点是塔利班20年前的铁腕甚至残暴的统治,他们更多的是同情,担忧未来阿富汗的妇女、少数民族的权利是否会出现倒退,您怎么看待这两种态度的分歧?

朱永彪:我觉得出现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太严格的对错。因为美国现在对中国的态度,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打压,我们显然不会喜欢它。它现在在阿富汗出事了,我们去同情美国,显然不会有这样一种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也不代表大部分人会去支持塔利班。我也看到有一些人同情塔利班,可能是对塔利班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战场上的形势就决定了民心的向背。我们中国人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理解,觉得是战场形势决定人心向背,但阿富汗这个国家比较特殊,而且这次攻势和防守也比较诡异,塔利班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不代表老百姓拥护他,也不代表老百姓没有拿起枪直接去抵抗。不反抗塔利班就代表老百姓对它没有恐惧?这是两码事,我们要把它分开来看。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基于历史记忆的这种担忧也很正常。我个人是不信任塔利班在对待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方面的态度的,但是我们也要动态地看它的温和是策略性的、暂时性的,还是说确实做出了一些改变。而且现在塔利班内部成员结构比较复杂,也确实有一小部分人是想真心改革或者改良,但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不太好说。所以我觉得目前我们有不同的意见,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

问:美国对待阿富汗塔利班还有哪些抓手?美国现在还会继续在阿富汗反恐吗?

朱永彪:美国在抓手方面还是比较多。一个就是制裁。最近拜登也明确宣布,如果塔利班不切断和恐怖势力的联系,他会进行这种制裁。第二个就是说还有一些其他可以用的资源,比如说像萨利赫和小马苏德,现在事实上是没有获得太多的国际援助和支持。那么如果美国方面有更多的不满,不排除会利用支持萨利赫等人的新的“北方联盟”来抵抗塔利班。第三个方面,美国事实上掌握着很多关押犯的“黑材料”,或者说曾经收买过很多人。虽然美国人走了,但是这些东西可以成为与这些人进行交易的重要基础,美国可以利用这些人来做一些工作。当然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利用盟友,向巴基斯坦施压等等。美国在阿富汗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和美国相比的。

问:阿富汗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是怎样的?如何促进其实现?

朱永彪:阿富汗在古丝绸之路上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在现在的“一带一路”上,它并不是一个核心的节点。因为我们“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阿富汗局势动荡,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大。阿富汗的形势好了,对“一带一路”建设是锦上添花,但是它不好了,也不意味着“一带一路”会受到重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阿富汗已经被“一带一路”给绕过去了,无论是中巴经济走廊还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它都不在这个线上。但它具备一个潜力,如果阿富汗彻底稳定了,塔利班彻底改弦更张,我们会不会具备一条新的通道,包括能源通道,从伊朗到阿富汗到中国这样一条线。如果这样看的话,它确实是具备一定的潜力,但同时我觉得这是锦上添花,并不是雪中送炭或者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影响。

问:中国将来会在哪些方面对阿富汗进行援助?多大程度的援助是最有益的?

朱永彪:在援助方面,我觉得肯定会做,第一,阿富汗是我们邻国,第二,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我们应该尽到我们的义务,但是一定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我们的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我觉得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塔利班与“东突”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塔利班自己之前的一些承诺,包括尊重女性、保障女性地位这些问题的承诺履行的情况怎么样,还包括整个国际社会对它的态度。我觉得我们还是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然后根据我们的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问:中俄两国对于塔利班及阿富汗重建问题上有哪些异同?

朱永彪:首先,中国和俄罗斯对于阿富汗局势的外溢是非常担心的,第二,双方核心的利益是基本上一致的。俄罗斯之所以关心阿富汗,是因为塔利班当年支持车臣分离主义势力,甚至呼吁国际上要对俄罗斯发动“圣战”,塔利班也支持,所以俄罗斯的担心和我们的担心是一致的。第三,我觉得是上合组织的作用,阿富汗周边邻国,除了伊朗之外基本上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再加上印度,阿富汗都是这些国家核心的关切。第四,我觉得在对美关系上,是基本一致的。对于俄罗斯来说,阿富汗是美俄博弈的一个点,但是现在另外一方面,保持阿富汗局势的稳定对美俄等国家的利益都是一致的。另外,在一些政策主张上,中国和俄罗斯都主张是要动态地看待塔利班这样一个政权。还有就是我们都不赞成美国在阿富汗长期的干涉,认为美国在阿富汗的这次失败再次证明了干预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同之处。

责任编辑:张无为

校对:张艳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标签:
学术动态
图片新闻
  1.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2.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3. 【开卷有益】陈亚州青年研究员所著《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书出版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5.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6.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和韦进深副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
  7.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李亮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
  8.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顺利举办“国际关系研究: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推荐内容
  1.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年论文发表情况(持续更新中)
  2. 【学术交流】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第22届中亚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3. 【活动公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第1号)
  4. 【研究报告】美国“以疆制华”的危机政治阴谋及路径
  5. 2020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6. 2019年中亚研究所论文发表情况
  7. 我所杨恕教授获“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
最近更新
  1. 【学术动态】《中亚研究》征稿启事
  2. 【“有恒”编译】“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简介与投稿说明
  3.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
  4.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2025年“瓦尔代”中俄论坛
  5. 【会议回顾】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新一体化”研讨会
  6. 中亚跨学科联合研究第一期学术沙龙举行
  7. 【年终盘点】2024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相关工作盘点
  8.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9. 【学术交流】曾向红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国际会议
  10. 【会议回顾】兰州大学第十六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 “网络恐怖主义与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坊成功举办